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逻辑学第四讲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

普通逻辑学第四讲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


(二)词项
词项是现代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概念和词形的统一, 即表达概念的语词。 在现代逻辑中,凡能充当简单命题的主项或谓项的词或词组, 都叫词项。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 属性。 2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的对象。 内涵 质 它回答这类事物是什么样的?
(1)是人的一般属性;
(2)是人的特有属性。
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它事 物的属性。 例如水具有以下这些属性: (1)液体、无色、无味……; (2)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是非本质属性;(2)是本质属性。
特有属性与本质属性
对象(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对象的 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独有而为别类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 是通过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 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特 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有 内脏和血液循环等则不仅为人所具有,也为其他高等动物所具有,我 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 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与 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如能思维、会说话、能制 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人的其他特有 属性,如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等则是非本质属性的,它仅有区别性 而无质的规定性。可见,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 定是本质属性。但是,有些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由本质属性派生出来的, 如人的直立行走,大拇指与四指分开就是由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 派生出来的。
3、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同义词)
如:鲁迅
《阿Q正传》的作者
4、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多义词) 如:逻辑
妈妈:这小伙子人长得好,工资又高,你为什么不同意和他谈朋友
女儿:我和他没有共同语言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 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 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 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 “妙!妙!长江,才子也。”
举例: 餐厅墙上贴着一张纸,写着“服务热情,任君选 择”,顾客于是问女服务员有什么菜。 “小白菜”
“有什么可选择的呢?”
“你要还是不要”
举例: 甲:“昨天你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你爸爸说了些什 么话” 乙:“脏话算不算”
甲:“当然不算”
乙:“那我爸爸什么话都没说”
案例: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
据报载,某人在家具商场看中了一件家具,按约定向商 家交了200元订金,而商场却在相关票据上将“订金”改 为“定金”。后来这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打算购买这件家 具了,便要求商场退还200元订金。但商场却以《合同法 》的有关规定为由,不予退款。此时,这个人才意识到当 初商场将“订金”改写为“定金”就是为了扣住这200元 钱。
第四章 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
第一节 概念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对象: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各种事物。
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特有属性
特有属性是指只为该类事物所独有,而其它事物不具有的属 性。 例如人具有以下一些属性: (1) 有四肢、有耳朵、有眼睛; (2) 有语言、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外延
量 它回答这类事物有哪些?
举例: 头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家,妈妈问:“今天老 师都教你些什么” 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教给我,反到问我,一加二 等于几,我教他说是三。”
分析:
从本质上说:“教”这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 性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他人”,孩子把他回 答老师的提问当作是他在“教”老师,显然,他 混淆了“教”与“学”这两类事物之间的本质差 别,说明他对“教”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 是不明确的。 从范围上说:老师问学生“一加二等于几”, 这是一种提问的方式,属于“教”这个概念所反 映的事物范围。小孩天真地以为老师的这种提问 的教学方式不属于“教”的范围,说明他对“教” 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围是不明确的。
概念辨析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有某些联系或有某 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 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偷换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个概念代替 另一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制造概念混乱。
“夹肉面包”与“啤酒”
——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 进了一家酒店。“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 一份,先生!”“请给我拿两份。”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 包,旅行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 先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 瓶黑啤酒,可以吗 ?老板 !”“ 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老 板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 而尽,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 客气地说:“先生 ……” 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 说:“难道非要我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 钱呢 ?”“ 我不是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 ?”“ 可是面包钱您也未 付啊,先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 是啊,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 差错,听任旅行者扬长而去。
二、概念、语词与词项
(一)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 A、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 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别:
1、概念具有全民性,语词具有民族性。


book
person
2、任何概念都通过语词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 概念。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