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历史文化典故

苏州大学历史:
苏州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苏州大学老校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工业部属院校)、苏州医学院(核工业部部属院校)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综合性大学。

建于1954年。

前身为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本称监理公会)所创办的私立教会学校。

现设文、理、法、商及外国文学5个学院,连同夜间部共28个学系,6个研究所。

学生万余人。

校址台北市。

该校向以法学教学著称。

历任院长、校长无一不是学法律出身。

但由于教学态度保守,重视讲授英、美法而忽视大陆法,近些年来,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过去在台湾法律界执牛耳的地位,已被“台大”、“政大”所取代。

一、创始(1871~1901)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

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监理会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

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1900年决议合并三书院,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为校长。

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二、奠基(1901~1926)
东吴大学创办初期的26年,历经三位美籍校长孙乐文、葛赉恩及文乃史。

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捐款及学费。

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

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

各学科除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更为社会培养无数专业人才。

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五四运动期间,东吴学生筹组学生会,一般的学生社团则以学术研究、辩论及体育活动为主。

东吴大学早期在三位校长的努力下,为日后校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东吴大学旧址位于十梓街1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

并入中西书院。

二十七年,中西书院又迁至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建立东吴大学堂,或称东吴大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

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

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
学生不足百人。

三十一年开始招收大学学生。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

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附中数所。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

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

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1936年建成的建身房。

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

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居住。

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东吴大学旧址东临葑门内城河,与古城墙隔河相望,校内树木葱茏,绿荫红瓦相映,环境幽美清新。

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噢、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樑、查良镛(金庸)等,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就读或者执教于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

苏州历史介绍:
宋时苏州就有现在市中心一带的地图《平江图》,《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城市石刻地图。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北宋灭亡,皇室南逃,金兵一路追过来,途经苏州,就把这座如花似锦的城市彻底毁掉了。

后来我们就开始重建,知府王焕,为了城市尽快恢复,他就贴出告示,要求四乡的农民都可以到苏州来,把废墟砖瓦捡出去,因此苏州城内的战争废墟很快就清理掉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重建,总算把苏州城重建起来了。

当时的知府李寿鹏,为了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就命人刻了这块《平江图》碑。

很多名人都跟苏州的街巷有密切的联系:
低呤浅唱桃花坞——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明四大家唐寅
梧桐冬雨十全春——十全街相关历史人物:书香门第彭氏家族李根源章太炎
晚窗钭晖史家巷——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青州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
水韵山塘七里诗——山塘街相关历史人物:盛唐诗人白居易
三生醉梦太监弄——太监弄相关历史人物:陆文夫
千秋风雨话观前——观前街相关历史建筑:玄妙观
花间皮市词语醉——皮市街相关历史人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
长街追忆旧学前——旧学前相关历史人物:平江书院抗元名将文天祥
苏州部分路名的由来:
百家巷
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为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太监弄
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

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会得名。

北局
明代在此设立专门供奉皇室丝织品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此处为北局。

平桥直街
位于阖闾城主轴线上,为子城(先秦为宫城)正门前直街,宋称府前直街,清代因街北有平桥,故称平桥直街,1972年并入五卅路,1992年恢复平桥直街。

山塘街
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临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

临顿路
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白塔东路
由原东白塔子巷、中吉由巷、二门子口合并而成。

东白塔子巷因西端原有白塔。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道前街
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

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道前即按察使司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一九八○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十梓街
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讷故里。

一九八○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十全街
原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友谊路,一九八○年恢复十全街。

人民路
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称卧龙街,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几经扩建,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石路
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是金阊区商业云集的一条步行街。

五卅路
一九二五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声援。

后用退回的捐款修筑了此路,取名五卅,以作纪念。

景德路
在宋代曾分称景德寺前与黄牛坊,近代由原郡庙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因古景德寺得名。

干将路
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古城河中心、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现东至东环路,西至西环路,并以乐桥为界,乐桥东侧为干将东路,乐桥西侧为干将西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古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经改造,为城区中的东西向交通主干道之一。

桃花坞大街
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此作为街名。

观前街
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为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开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近年,经扩建改造,愈加繁荣,是观前商业中心段的一条步行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