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篇
苏州的城
明清苏州城
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纂辑的书中,才为后人留下了一张《苏 州府城内水道图》。这幅刊于公元1639年的地图,分为四 幅。是苏州历史上对水道、桥梁绘注最为详细的地图。 明清时期的《苏州府城内水道四隅分治图 》是历史上表示 苏州城内河道最详细的一幅图,对研究城市内部水网分布 及太湖沿海地区水文地理和水利发展史有重要价值,现藏 于苏州市水利局。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说到苏州,就不能不提苏州园林。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 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1
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 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1
2、舞台表演
在表演上,苏剧学习昆剧,把昆剧表演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融化, 第一代演员如朱国梁、龚祥甫、张娴等,同时也都是昆剧演员,第一个 苏剧团国风苏剧团由苏剧、昆剧艺人组成,历年来演出的一部分剧目, 如《占花魁· 醉归》、《白兔记· 送子》等均按昆剧风格表演。今江苏省 苏昆剧团的"继"、"承"等辈苏剧演员,都在学艺之初以昆剧打基础,并 兼演昆剧。
谢谢观赏!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 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 和风景名胜区。 保护内容为: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貌; 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 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苏州的城
春秋时期的阖闾大城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修建阖闾城。伍子胥运用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的法则选择城址。“相土尝 水”多半是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就有观天象、看 风水的意思。 阖闾大城面积14.2平方公里,约明清北京城的五分之一。 城墙底宽2丈7尺,高4丈7尺,相当于如今5层楼的高度。 开陆门8座,以象征“天之八风”,水门8座,以效法“地 之八卦”。
苏州的城
近现代苏州城 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苏州的城 市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但大的方 向没有改变。 现代苏州城市格局:苏州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 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苏州的城
宋代平江府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 图》碑,高2.48米,宽1.4米,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 年),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 《平江图》采用裴秀的制图六体,是世界上发现的历史 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地图 。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子 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周长约6 千米。
苏州位于富庶的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 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 处,京杭大运河、京沪铁 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 境,交通发达。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 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 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 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 面紧邻湖州;北枕长江, 与南通、泰州隔江相望。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 有苏杭。”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从古至今繁荣 发达、长盛不衰,素有 “丝绸之都”、“园林之 城”的美誉。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 典雅而闻名天下,因其小桥 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 有“东方威尼斯” 之称。现 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 园”、“园中有城”,山、 水、城、林、园、镇为一体, 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 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 都市。
《平江图》采用裴 秀的制图六体,是 世界上发现的历史 最苏州城市建设史 悠久、保存最完整 的城市地图 。 城内横巷多濒河修 建。城内纵横交错 的街道把全城分割 为大小不等的居民 区,称作“坊”, 宋时有坊。
苏州的城
明清苏州城
清代苏州府署由城北移向西南,胥门成为封疆大吏进入苏州 的第一水埠,因此在胥门设有“接官厅”,官署也设在距离 胥门接近的地区。 清代的苏州城平面格局未变,但城郊发展很快,阊门(西 墙北面门)一带形成新的商业和手工业区,门外上下塘街 一带更是踹布业集中的所在。盘门(南门)外成为日本帝 国主义的租界地,也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区。
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城: 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 二线: 山塘线:包括山塘河、山塘街两侧地区,从阊门至虎丘 西山庙 桥,长约3.5公里。山塘街北侧约100米,山塘河南侧约50米; 上塘线:包括上塘河、上塘街、枫桥路两侧地区从阊门至京杭 大运河,长约3.3公里,路河两侧各约50米。 三片: 虎丘片:东至十字洋河,南至沪宁铁路,西、北至以虎丘塔为 中心半径1公里范围; 留园片:包括留园、西园。东至开关厂西围墙,南至上塘河, 北至仁安场、西园路,西至一药厂西小河。 寒山寺片:包括寒山寺、枫桥古镇。东至西环路,南至金门路, 西至京杭大运河,北至上塘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苏州
汇报目录
第一篇 历史与文化
一. 二. 三. 四. 五. 城市简介 苏州的城 苏州的园林 苏州的曲艺 苏州的苏扇
第二篇 传承与发展
第一篇 历史与文化
城市简介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 单位538处,其中国家级34处,省级106处。成功加入 世界遗产城市联盟。
早在先秦时,苏 州人就已经开始 绘制地图 。
苏州的城
唐代苏州城 唐代的苏州城水陆交通便利,全城被划分为60坊 。唐陆广 微《吴地记》详细记载了各坊坊名。其中干将、吴趋、嘉鱼、 黄鹂等坊是主要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坊有围墙和坊门,由坊 正管理。 由于人口增多,苏州的街巷日趋密集,“城中大河三横四直, 郡郭三百余巷”。这些坊市、河道、街巷交错并行,形成了 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 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 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 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1
苏州园林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 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园林。 1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 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 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 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 的典范。 1
苏州的曲艺
艺术特点
1、音乐唱腔
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 簧曲调。因深受昆腔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 具有浓厚的江南风味。伴奏以二胡为主乐器,兼用江南丝竹。常用的传 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伽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 二犯调、挑袍调等数十种,其中太平调使用最多,又有慢板、快板、散 板等各种板式。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早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 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1
苏州的曲艺
苏州的曲艺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 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 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 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 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 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 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三.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为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0万人。 2005年149.1万,其中吴县市区13.5人。远期为185万人, 其中吴县市区15.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 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 远期为186.9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四. 总体布局 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城市组团,山脉、 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各组团相对独立、集 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 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受礼制思想 的影响,阖 闾大城平面 相对规整。 选址采用 “相土尝水” 和“象天法 地“的原则。
苏州的城
秦汉吴县城 秦汉吴县为会稽郡治,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吴县城是 在春秋吴国都城吴城的基础上重建的,大体上就是吴子 城,周回五里,位于今苏州城的中部地区。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之子刘贾于城北市坊之 西另筑小城,名曰“定错城”,东南与子城相连,北面 直达平门,供王室贵族居住。秦汉时代在子城东北、西 北辟有东、西两市,作为专门的商业区。东市在今临顿 路和干将路联结点附近,西市在干将路西端和乐桥附近。 这两处市场成为全市经济活动的中心。
苏州的苏扇
在吴文化丰富的宝藏中,苏扇有着无穷的魅力,它的三大门类:折 扇、宫扇、檀香扇,以雅致精巧而闻名全国。随着现代化消暑工具的普 及,扇子的艺术品味和价值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篇 传承与发展
苏州历史文化名保护
一.城市性质 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 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发展目标 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 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 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苏州中 心城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 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 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苏州的曲艺
3、传统剧目
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绝大 部分源于昆剧,常演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 《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精忠记》、《西楼记》、 《白蛇传》、《义侠记》、《水浒记》、《占花魁》、《渔家乐》等, 其故事情节和对白,与昆剧基本相同;唱词由长短句改为通俗浅显的七 字句,可加衬字,较注重声韵平仄,体式与七言诗体近似,不乏雅俗共 赏的唱段,文字粗劣之处也不少。有时为适应苏剧演员不善舞蹈的特点, 也将情节作局部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