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马建忠

8马建忠

❖ 改良主义者,语言学家,翻译实践家
时代背景
❖ 列强入侵 清廷懦弱 巢之将覆 完卵焉存?
❖ “愤外患日深, 乃专究西学”
❖ “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 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
主要经历
❖ 1870年(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府办理洋务。 ❖ 1876年(光绪二年),被派赴法国留学,专攻
马建忠拟设的“翻外译洋诸书国内院治之政” 以及“各国交涉之件”

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的书籍
即涉及自然、社会、人
文、历史、军事、法律、
第1类:对外交涉书籍 经济等西方“政令治教” 第2类:居官者考订之书 的各类科学书籍
第3类:西方教科书
包括算学、热学、光学、 声学、电学、动植物学、 金石之学、性理、格致 等近代科学
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
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
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
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
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马建忠vs.Nida
Dtdtrimsnohe“必 栉 相 字 之 其 后 止 之oeya夫ecgusbnne先句当句所意心,益urrmea译npecbm将比之之由旨悟而,edetee之sorseit所 , 实 繁 然 之 神 曾 与tlcrsafaao为ilannsne译 以 义 简 。 所 解 无 观awg事tgqentie者 考 , , 夫 在 , 毫 原haduhug难liaeiuilcvi与 彼 委 尽 如 , 振 发 文nygn矣ahareegt所此曲其是而笔出无tlthteh。.ecehnee以文推文,又而入异ree译mrcpse译字究体则摩书于,ertsas之eompi者孳,之一写,其是cros将so-efe-两生务变书其译间则tnp-tih奈Nnhdte为国之审态到神成,oie何tdrtrheo善之源其,手情之夫sa?efoio译文,及,文音,而t其rfe也字同其经,声仿后平已异 义 营 适之佛能,深日。之 理 反 如高 其使嗜冥”故 精 复 其下 语阅笃心。 深 , 所, 气者好钩所 奥 确 译析 ,所,考有 折 知 而其 然得字,
马建忠论翻译
“一个常被翻译界忽略的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 《马氏文通》(1该89书8不)仅是中国语法学的 开山之作,而且标志着中国
❖ 参考拉丁语法研究现古代代语汉言语学的的结开构端规律
❖ 《拟设翻译书马院建议忠》的(“1善89译4)”无疑就是翻 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
❖ 善译论
“等效”,还是傅雷的“神 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
主要作品
❖《富民说》 1890年著,主张发展对外贸 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 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
❖《适可斋记言》1896年,马建忠与上海
《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后出版。《拟设 翻译书院议》为其中一篇。
❖《马氏文通》1898年出版,是汉语语法
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 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 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 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 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 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 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 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 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 为善译也已。”
❖ 创设新式翻译均书未院跳出“善译”的圈子。
❖ 生平介绍 ❖ “善译论”解读 ❖ 拟设翻译书院 ❖ 评价
生平介绍
❖ 马建中(1845-1900),别名乾,学名马斯 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 始人马相伯。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
❖ 将翻译产业化:
1. 设立印刷所 2. 配备专门人员督查学生 3. 设立图书馆 4. 配备专项经费
正面评价
❖ 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的人
“有的文章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理 论的人,此说不确切。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写 于一八九八年……而早在一八九四年,马建忠在 《拟投翻译书院议》中, 已提出 ‘善译’ 的问 题。”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马建忠的 ‘善译’ 理论虽然未能从根本上 改变 整个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但 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已与主流传统译论迥然各 异,由此马建忠为中国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饱 含西学意识,极富现代精神的科学之路。”
(王洪涛,2005)
“过于抽象”
负面评价
“难以实现的理想”
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所谓古 文辞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 言语,而汉文则麤陋鄙俚,未窥门径”
译本质量低劣
❖ “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呕”
❖ “文辞艰涩”、“驳杂迂讹”、“挂一漏万, 割裂复重,未足资为考订之助”,为“天下识者 所鄙夷而讥笑也”
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道光季年以 来,彼与我所立约款税则,则以向欺东方诸国者, 转而欺我。于是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陵我政府; 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官长;其大小商贾盘踞 于租界以剥我工商; 其诸色教士散布于腹地以 惑我子民。”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 者,欺我不知其情伪、不知其虚实也”要在对外 交涉中“尽知其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 证,尽得其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书一事,非当 今之急务”。
❖ 文体学 “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尽其文体之变态”
马建忠vs.严复
信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
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
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
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
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
读者反应论
提出善译论的原因
❖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 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
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 回国留学生“惟以所学者为资本,赖以致富” ❖ 实际翻译人员“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
法律、政治、外交,曾任驻法公史郭嵩焘的 翻译。 ❖ 1879年返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成为其重 要幕僚。曾数度去朝鲜、印度处理外交事务, 后又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及上海织布局总办。
❖ 1890年后,居家著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建 议创设翻译书院。
❖ 1900年7月,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世, 终年55岁。
---马建忠
拟设翻译书院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 议”中提出设立翻译书院。
❖ 冯桂芬提议创设的“翻译公所”只是教学中 外语言文字的外语学校。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等洋务翻译机 构主要从事外交、海军军事和部分自然科学 书籍的翻译。“专门之业不分,精致无自”。
马建忠拟设的翻译书院
❖ 西译中述 ❖ “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
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 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 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 令合于中国文法”
提出善译论的原因
❖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拟设翻译书院议》
“夫译之为事难矣。”
❖ 善译论是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开端:
❖ 对比语言学“(c审o其ntr音as声ti之ve高lin下g”uistics)
❖ 音系学 ❖ 句法学 ❖ 语义学 ❖ 词源学
“字栉句比” “析字句之繁简”
“所有相当之Leabharlann 义,委曲推究” “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 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
❖ “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 ---冯桂芬
翻译制敌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 但洋务翻译“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 不揣其大”
❖ “在位有志之士又苦于语言不达、文字不通, 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遍知其风尚”
❖ 培养“善译”人才 ❖ 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 ❖ 将翻译产业化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
❖ 培养“善译”人才
❖ 招收已通外语者为1班,长于汉文者为另1班, 聘用兼通汉文、洋文之人
❖ 除正常语言教学外,还要求日译新事数篇以为 工课
❖ 马建忠认为先通汉文后读洋文者从事翻译,往 往事半功倍
即“各国之时政”、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
小结
❖ 马建忠之于翻译的贡献:
1. 首开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先河; 2. 提出创建翻译书院,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Thank yo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