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

4.1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

第4章一次函数4.1函数和它的表示法4.1.1变量与函数1.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2.了解函数的概念.3.确定简单问题的函数关系.重点借助简单实例,从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抽象出函数的概念.难点怎样理解“唯一对应”.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图,水滴激起的波纹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圆,它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半径的确定而确定.在上述例子中,每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当一个变量确定时,另一个变量也随着确定.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实例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气温问题:上图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T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看图回答:(1)这天的8时的气温是____℃,14时的气温是____℃,最高气温是____℃,最低气温是____℃;(2)这一天中,在4时~12时,气温( ),在16时~24时,气温( ).A .持续升高B .持续降低C .持续不变思考:(1)天气温度随____的变化而变化,即T 随____的变化而变化;(2)当时间t 取定一个确定的值时,对应的温度T 的取值是否唯一确定?2.当正方形的边长x 分别取1,2,3,4,5,6,7,…时,正方形的面积S 分别是多少?3.某城市居民用的天然气,1 m 3收费2.88元,使用x (m 3)天然气应缴纳费用y =2.88x ,当x =10时,缴纳的费用为多少?思考:上述三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哪些量的关系?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个量的变化导致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问题中,当一个量取了确定的值之后,另一个量对应的能取几个值?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其中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有些量的值始终不变(例如正方形的面积……).并且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随之确定,且它的对应值只有一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时间——气温正方形边长——正方形面积天然气费用——天然气体积学生们会得出⎩⎪⎨⎪⎧都有两个变量x ,y 都是变量y 随着x 的变化而变化当x 取一个确定值的时候,y 只有一个 值与之对应师生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归纳出函数的概念.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总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分析并指出下列关系中的变量与常量:(1)球的表面积S cm 2与球的半径R cm 的关系式是S =4πR 2;(2)以固定的速度v 0米/秒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 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 =v 0t -4.9t 2;(3)一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这个物体运动的距离h m 与它下落的时间t s 的关系式是h =12gt 2(其中g 取9.8 m/s 2);(4)已知橙子每千克的售价是1.8元,则购买数量w 千克与所付款x 元之间的关系式是x =1.8w .【分析】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解:(1)球的表面积S cm 2与球的半径R cm 的关系式是S =4πR 2,其中,常量是4π,变量是S ,R ;(2)以固定的速度v 0米/秒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 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 =v 0t -4.9t 2,常量是v 0,4.9,变量是h ,t ;(3)一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这个物体运动的距离h m 与它下落的时间t s 的关系式是h =12gt 2(其中g 取9.8 m/s 2),其中常量是12g ,变量是h ,t ;(4)已知橙子每千克的售价是1.8元,则购买数量w 千克与所付款x 元之间的关系式是x =1.8w ,常量是1.8,变量是x ,w .【方法总结】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它是否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二是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是否发生变化.例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变量x ,y 满足x +3y =1,则y 是x 的函数B .变量x ,y 满足y =-x 2-1,则y 可以是x 的函数C .变量x ,y 满足|y |=x ,则y 可以是x 的函数D .变量x ,y 满足y 2=x ,则y 可以是x 的函数【分析】A 中x +3y =1,y 可以看作x 的函数,因为y =1-x 3;B 中y =-x 2-1,因为-x 2-1<0,等式无意义,即对于变量x 的任何一个取值,变量y 都没有唯一确定的值,故y 不是x 的函数;C ,D 中的|y |=x 和y 2=x ,对于变量x 的任意一个正数值,变量y 都有两个(不唯一)值与其对应,故y 不是x 的函数.故选A.【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是函数关系,就看是否存在两个变量,并且在这两个变量中,确定好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然后再看看这两个变量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3 水箱内原有水200升,7:30打开水龙头,以2升/分的速度放水,设经过t 分钟后,水箱内存水y 升.(1)求y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7:55时,水箱内还有多少水?(3)几点几分水箱内的水恰好放完?【分析】(1)根据水箱内还有的水等于原有水减去放掉的水列式整理即可,再根据剩余水量不小于0列不等式求出t的取值范围;(2)7:55时,t=55-30=25,将t=25代入(1)中的关系式即可;(3)令y=0,求出t的值即可.解:(1)∵水箱内存有的水=原有水-放掉的水,∴y=200-2t.∵y≥0,∴200-2t≥0,解得t≤100,∴0≤t≤100,∴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为y=200-2t(0≤t≤100);(2)∵7:55-7:30=25(分钟),∴当t=25时,y=200-2t=200-50=150(升),∴7:55时,水箱内还有水150升;(3)当y=0时,200-2t=0,解得t=100,而100分钟=1小时40分钟,7点30分+1小时40分钟=9点10分,故9点10分水箱内的水恰好放完.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112练习.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1.常量和变量的概念2.函数的概念3.函数关系式4.自变量的取值范围5.函数值六、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高效课堂》“课时作业”.2.教材P116习题4.1第1,2,6,7题.4.1.2函数的表示法1.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1)解析法;(2)列表法;(3)图象法.2.进一步理解函数值的概念.3.会在简单情况下,根据函数的表示式求函数的值.重点认清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的优缺点,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法.难点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 1 小明的哥哥是一名大学生,他利用暑假去一家公司打工,报酬按16元/时计算.设小明的哥哥这个月工作的时间为t时,应得报酬为m元,填写下表后回答下列问题:(1))(2)能用t的代数式来表示m的值吗?(能,m=16t)教师指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t,m,对t的每一个确定的值,m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问题 2 跳远运动员按一定的起跳姿势,其跳远的距离(米)与助跑的速度(米/秒)有关.根据经验,跳远的距离s=0.085v2(0<v<10.5)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常量0.085,变量v,s);(2)计算当v 分别为7.5,8,8.5时,相应的跳远距离s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3)给定一个v的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的值吗?教师指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v,s,对v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函数的表示法:①解析式法:问题1,2中,m=16t和S=0.085v2这两个函数用等式来表示,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做函数解析式,简称函数式.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函数的方法也叫解析式法.②列表法:有时把自变量的一系列值和函数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这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是列表法.(如教材P110页“动脑筋”问题2表示的是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函数关系)③图象法:我们还可以用图象法来表示函数,例如图中的图象就表示骑车时热量消耗W(焦)与身体质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解析式法、图象法和列表法是函数的三种常用的表示方法.教师指出:(1)解析式法、列表法、图象法是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都很重要,不能有所偏颇.尤其是列表法、图象法在今后代数、统计领域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教学中应引起学生的重视.(2)函数值概念:与自变量对应的值叫作函数值,它与自变量的取值有关,通常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若函数用解析式法表示,只需把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式,就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例如函数m=16t,当t=5时,把它代入函数解析式,得m=16×5=80(元).m=80叫作当自变量t=5时的函数值.由于函数值的概念是由函数的概念派生出来的,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时同样存在函数值的概念,教学中也可以增加一些具体例子,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函数用列表法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查表得到.例如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函数关系中,当x=2时,函数值S=4;当x=6时,函数值S=36.若函数用图象法表示.例如骑车时热量消耗W(焦)与身体质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中,对给定的自变量的值,怎样求它的函数值呢?如当x=50时,我们只要作一直线垂直于x轴,且垂足为点(50,0),这条直线与图象的交点P(50,399)的纵坐标就是当函数值x=50时的函数值,即W=399(焦).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有一根弹簧原长10厘米,挂重物后(不超过50克),它的长度会改变,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要想使弹簧伸长5厘米,应挂重物多少克?(2)当所挂重物为x克时,用h表示总长度,请写出此时弹簧的总长度的函数表达式;(3)当弹簧的总长度为25厘米时,求此时所挂重物的质量为多少克?【分析】(1)根据挂重物每克弹簧伸长0.5厘米,可知要伸长5厘米需挂重物质量;(2)根据挂重物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可得函数解析式;(3)根据题意求出函数值,可得所挂重物质量.解:(1)5÷0.5×1=10(克),答:要想使弹簧伸长5厘米,应挂重物10克;(2)函数的表达式为h=10+0.5x(0≤x≤50);(3)当h=25时,25=10+0.5x,x=30.答:当弹簧的总长度为25厘米时,此时所挂重物的质量为30克.【方法总结】列表法的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简洁明了.列表法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如成绩表、银行的利率表等.例2 如图所示,修建高速公路的过程中,施工队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暴雨被迫停工几天,暴雨过后施工队加快了施工进度,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下面能反映该工程未修建的公路里程y(千米)与时间x(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C.D.【分析】∵y表示未修建的公路里程,x表示时间,∴y由大变小,∴选项A、D错误;∵施工队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暴雨被迫停工几天,随后加快了施工进度,∴y随x的增大减小得比开始的快,线段与x轴夹角变大.∴选项C错误,选项B正确.故选B.【方法总结】在选择合适图象时,要先弄清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再根据描述找出关键转折点,分析转折前后是否都均匀变化,确定图象的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变化的趋势是快还是慢,可用与x轴的夹角表示出来.例3 如图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某一直路上的行驶过程,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行驶时间t(h)之间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汽车共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多长时间?(3)汽车在每个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分别是多少?(4)汽车到达离出发地最远的地方后返回,则返回用了多长时间?解:(1)由纵坐标看出汽车最远行驶路程是120千米,往返共行驶的路程是120×2=240(千米).(2)由横坐标看出,2-1.5=0.5(小时),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0.5小时.(3)由纵坐标看出汽车到达D点时的路程是120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到达D点时的时间是3小时,由此算出平均速度120÷3=40(km/h);由纵坐标看出返回的路程是120千米,由横坐标看出,4.5-3=1.5(小时),汽车返回家用了 1.5小时,由此算出平均速度是120÷1.5=80(km/h).(4)由横坐标看出4.5-3=1.5(小时),返回用了1.5小时.【方法总结】图象法的优点:直观形象地表示自变量与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有利于我们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图象法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企业生产图,股票指数走势图等.例4 一辆汽车油箱内有油48升,从某地出发,每行1 km,耗油0.6升,如果设剩油量为y(升),行驶路程为x(千米).(1)写出y与x的关系式;(2)这辆汽车行驶35 km时,剩油多少升?汽车剩油12升时,行驶了多千米?【分析】(1)根据总油量减去用油量等于剩余油量,可得函数解析式;(2)根据自变量,可得相应的函数值,根据函数值,可得相应自变量的值.解:(1)y=-0.6x+48;(2)当x=35时,y=48-0.6×35=27,∴这辆车行驶35千米时,剩油27升;当y=12时,48-0.6x=12,解得x=60,∴汽车剩油12升时,行驶了60千米.【方法总结】解析式法有两个优点:一是简明、精确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二是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115练习.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1.我们认识了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1)解析式法;(2)列表法;(3)图象法.并归纳总结出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知道了函数三种不同表示方法之间可以转化.其实函数图象与函数性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图象特征函数变化规律由左至右曲线呈上升状态.y随x的增大而增大.由左至右曲线呈下降状态.y随x的增大而减小.曲线上的最高点是(a,b).x=a时,y有最大值b.曲线上的最低点是(a,b).x=a时,y有最小值b.2.能够分析图象信息,解答有关问题.通过例题学会了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这样我们又一次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六、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高效课堂》“课时作业”.2.教材P116习题4.1第3~5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