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
四、基础保障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绿肥掩青,条件适宜生态区,选取合适的绿肥进 行种植。 冬翻晒垡,适时冬翻,耕作深度为30cm以上,熟 化土壤,减少病虫基数。 轮作防病,轮作2-3年以上,特别提倡水旱轮作。 控制流水传病,严格按照高起垄、深挖沟模式操 作,垄高不低于35 cm,排水沟深度不低于50cm。
五、关键技术
(四)大田期 (3)免疫诱抗剂防治病毒病技术 移栽后15天以内喷施1次免疫诱抗剂,可选用链蛋 白、超敏蛋白、嘧肽霉素、宁南霉素、香菇多糖 和氨基寡糖素等。 (4)病原菌源头控制防治赤星病/野火病技术 打顶前15天,均匀喷施波尔多液进行保护性防治。 (5)叶际微生态调控防治赤星病/野火病技术 烟叶成熟期可针对性选用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 单胞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剂喷施。
四、基础保障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规范化操作防病,尽量减少操作,揭膜培土、中 耕、下角叶清理和打顶等实行归一化处理,并在 操作前喷施抗病毒剂。 病残体无害化处理,早发病烟株要及时拔除、打 顶的烟杈、底脚叶、采收后烟杆、烟杈清理干净, 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烟田茬后清洁。 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性,增施饼肥或农家肥。
5、带药移栽技术 移栽前,喷施1次保 护剂。
(二)大田防病
1、免疫诱抗剂防治病毒病技术 移栽后15天以内喷施1次免疫诱抗 剂,可选用链蛋白、超敏蛋白、 嘧肽霉素、宁南霉素、香菇多糖 和氨基寡糖素等。
大田防病
2、规范化操作防病, 尽量减少操作,揭膜培土、 中耕、下角叶清理和打顶等 实行归一化处理,并在操作 前喷施抗病毒剂。
五、关键技术
(一)育苗期 重点防控对象为病毒病,关键措施为无毒苗生产。 (1)设施消毒技术 育苗前,使用广谱无残留消毒剂辛菌胺对所有育 苗设施进行消毒,并设置消毒池。 (2)虫媒阻隔技术 育苗棚全程设置防虫网,要求达到40目以上。
五、关键技术
(一)育苗期。 (3)过程消毒技术 苗床操作之前,提前1天喷施抗病毒剂,实现带药 剪叶一体化。 (4)病毒快检技术 出棚移栽前,用快速检测试纸条进行检测,带毒 率必须控制在0.5%以内。
大田防病
3、田间卫生防病 提高防病意识
大田防病
4、清理病残
谢谢大家! 恳请批评指正!
五、关键技术
(四)大田期 (6)主要病虫害发生时的控制措施 烟青虫/斜纹夜蛾发生时,用苏云金杆菌或烟碱进 行防治; 地老虎发生时,用烟碱或苦参碱进行防治; 赤星病发生时,用多抗霉素进行防治; 野火病发生时,用春雷霉素进行防治; 青枯病发生时,用荧光假单胞杆菌菌剂进行防治; 黑胫病发生时,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寡雄腐霉进行 防治。
五、关键技术
(四)大田期 重点防控对象为蚜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病毒病、 青枯病/黑胫病、赤星病/野火病。 (1)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 以释放推广蚜茧蜂为主,蚜虫防控关键生育期为 团棵期和旺长期,释放量参照行业标准YC/T 4372012。 (2)食/性双诱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成虫技术 食诱技术,诱捕器设置1套/亩。性诱技术,烟青虫/棉 铃虫采用锥式诱捕器(诱虫笼部分为锥形),斜 纹夜蛾采用干式诱捕器,设置1套/亩。
四、基础保障技术
2、生态调控技术 进行田埂重塑或设置诱集带增加生物多样性,可 种植紫苏、芝麻,向日葵、万寿菊等。 3、减量化精准施药技术 推广静电喷雾技术和低容量细喷雾技术,利用高 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 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 用等配套技术。 4、测报预警技术 加强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病虫害测报网络, 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
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键技术
(三) 移栽期 重点防控对象为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 (1)带药移栽技术 移栽前,喷施生物类抗病毒剂1次。对于黑胫病发 生区,可在移栽期采用多抗霉素、嘧肽多抗等蘸 根;对于青枯病发病重的区域,穴施春雷霉素等 进行处理,减少病原基数。 (2)根际微生态调控技术 以青枯病为主的地区:有机肥中添加荧光假单孢 杆菌等;以黑胫病为主的地区:有机肥中添加枯 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
烟草绿色防控技术
内
一、防控对象 二、防控策略 三、防控原理
容
四、基础保障技术 五、关键技术
六、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一、防控对象 “三虫三病”六项靶标: 烟蚜 烟青虫/斜纹夜蛾 地老虎 病毒病 青枯病/黑胫病 赤星病/野火病
二、防控策略 遵循病虫害综合治理(IPM)原则,以烟 草健康栽培为核心,采取农业防治、生态 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 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烟草主要病虫害发生, 确保烟叶生产安全、烟叶质量安全和烟区 生态安全。
三、防控原理 以生态平衡维护为基本出发点,以绿色、安全、 环保为总目标,以源头控制为根本,做到产前、 产中和产后各项防治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和优 化集成,实现“源头控制,预防为主,绿色为 本,综合防治”。核心内容包括产前生产条件 优化、环境整体清洁和无毒育苗;产中在精准 测报、保健栽培、根际/叶际微生态调控、理化 诱控的基础上,配合生物或高效低毒农药的综 合防控;产后及时无害处理病残体。
无毒苗生产技术
4、病毒快检技术 出棚移栽前,用快速检测 试纸条进行检测,带毒率 必须控制在0.5%以内。
表 苗期带毒率与移栽后30d大田发病率比较
苗期带毒率 0-0.5%
0.5%-1%
1%-2%
2%-5%
5%-10%
〉10%
大田发病率
4.3%
24.5%
25.0%
25.2%
29.8%
27.2%
无毒苗生产技术
。
六、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一)无毒苗生产技术 1、设施消毒技术 育苗前,使用广谱无残留消毒剂辛菌胺对所有育苗 设施进行消毒,并设置消毒池。
无毒苗生产技术
2、虫媒阻隔技术 育苗棚全程设置防虫 网,要求达到40目以 上。西南烟区达到60 目。
无毒苗生产技术
3、过程消毒技术 苗床操作之前,提前 1天喷施抗病毒剂, 实现带药剪叶一体化。
五、关键技术
(二) 移栽前期 重点防控对象为地老虎、青枯病。 (1)地老虎成虫防治技术 通常选用干式诱捕器,于移栽前60天左右,设置 诱捕器,移栽后40天左右结束诱捕并收回诱捕器。 (2)地老虎幼虫防治技术 于移栽前7天左右,采用白/绿僵菌等生物源杀虫 剂防治地老虎幼虫,结合提前起垄进行穴施。 (3)土壤酸碱度调节控制青枯病技术 pH低于5.5的采用生石灰等调节土壤酸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