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学
30
•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 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投资基金更加活跃,基金资产 规模逐年上升。1940年美国仅有68家投资基金,投资 者共设立了30万个投资基金持股帐户,基金总资产为 4.48亿美元。到1986年,美国投资基金已达1843个, 平均年增长70%;投资人开立的投资基金持股帐户达 4610万个,平均年增长11%;投资基金总资产达7163 亿美元,平均增长17%。到1996年初,美国投资基金 达4000多家,总资产达3万亿美元。
32
• • • • • • •
(三)证券投资基金成熟阶段 特点 规模化 大型化 多样化 国际化 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
33
•
投资基金之所以能在近50年时间内获得如此快 速的成长,固然与各种外部因素(如市场经济 的成熟与发展、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以电 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等)密切 相关,但从投资基金本身看,最根本的原因在 于这种投资工具适应了发达市场经济的要求, 它具备其它投资工具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即投 资者个人可以通过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中或金 融市场中进行投资,这比独立的个人投资要安 全得多,因为投资者可以将风险作最大程度的 分散。
(3)信息披露程度不同
16
基金与保险投资产品比较
(1)投资目标和方式不同 (2)预期收益不同
(3)流动性、灵活性不同
17
基金与银行理财产品比较
(1)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更为宽广 (2)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相对较差
(3)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通常较高,基金的投资起点比 较低,相关的费用也较低
(4)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程度一般不如基金
单位:万亿美元
35
第四节
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阶段
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
规范发展阶段
我国基金业在金融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6
早期探索阶段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淄博基金在上海证券交 易所上市,标志着我国全国性基金市场的诞生。 这个时期的基金总规模很小,运作也很不规范, 称为“老基金”时期,这也是我国基金发展不规 范的时期。
基金管理
• 主讲:郑海青 haiqingzheng@ • 教材: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学,何孝星主 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 参考书目: • 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 • Mark Mobius, Mutual fund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oncepts, John Wiley & Sons • David Loader, Fundamentals of Fund Administration: A Guide. Elsevier Finance • Ray Russell, An Introduction to Fund Management (3rd Edition). Securities & Investment Institute • 基金管理公司网站
28
•
此后,美国投资基金发展迅速,并远远超过了 英国。据统计,自1926年至1928年3月间,美 国建立的公司型投资基金多达480家,到1929 年底投资基金资产高达70亿美元,为1926年 的7倍。但由于当时有关法律不完备,因此随 着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全 球股市的崩溃,刚刚兴起的美国投资基金业遭 受沉重打击,大部分投资基金纷纷倒闭、结束 营业,少数残存者也被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认 为是操纵股市而倍受冷落。此后整个30年代投 资基金的发展一直处于低速迟缓阶段。
18
基金与券商集合计划比较
(1)集合计划是针对目标客户开发的产品,投资门槛 相对较高:高端的“贵宾理财产品”,10万元
(2)集合计划的流动性比基金差
(3)集合计划的收费模式和基金有所差别
一般的主动型的开放式基金,认购费用都在1.5%,年度管理费不论绩效 也皆在1.5%,而被动型基金在0.8%。非限性券商理财产品都是 1%以下,并且根据绩效,如果不足3%的年化收益率,管理费要冲 抵。这一理念跟对冲基金的分红模式相符,针对不同收益区间,计 划管理人收取不同的管理费,最高甚至可至50%。
我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
7
第一章需要掌握的内容
掌握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分类; 熟悉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债券、银行储蓄存款、保险产品、 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和券商集合计划的区别; 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和参与主体; 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与发展;
熟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概况;
集合投资、资金规模大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专业管理、利益共享 降低交易成本 可介入更多的投资领域 严格监管、信息透明
独立托管、保障安全
12
• 交易成本低
在当前国际基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基 金公司除了不得不加强管理和服务的之外,还在不断 降低其所收取的管理费和购买手续费,而且很多国家 投资基金的买卖还免交印花税。基金的管理费一般一 年交纳基金净资产的1—1.5%,购买费一般一次性交 纳3—5%,持有基金的第一年交纳了6.5%,从第二 年开始每年只需交1—1.5%。而如果购买股票,一年 之内只要交易5—6次的费用就会达到或超过基金投资 者第一年所交纳的6.5%的费用,如果交易2次就可超 过基金投资者第一年之后每年交纳的费用,这样算起 来购买投资基金所需的费用要比购买股票的所需的费 用低得多。
31
•
今天,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持有投资基金股 份,每4户美国家庭中就有1户投资了投资基金。 而且拥有巨额资本的机构投资者,包括银行信 托部、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以及各 种财团或基金会等,也开始大量投资于投资基 金。1960年各种机构投资者对投资基金的投资 总额为12亿美元,1985年便上升到1681亿美 元,占美国投资基金总资产的比例高达33.9 %。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基金业最发达的国家。
2
• • • •
Why? 基金业的发展 我国的政策选择 就业: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
3
What?(授课内容介绍)
– 教材体系: – 本书结构:目录
4
How? • 上课的要求 • 课后:作业、案例 • 考核:考勤、作业和考试
5
互动教学
6
第一章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基金的概念与特点
基金的运作机制和参与主体 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基金的起源与发展
24
•
继“国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之后,又有一些类似的 基金诞生。到1890年,营运的英国投资信托基金已达 101家。这些基金有一个共同点即均以对外证券投资为 目的,并以公债为主要投资对象。
•
早期的基金管理没有采取设立管理公司的形式,而是 采取合作的方式,即一些投资人通过签订契约,推举 出代表大家管理资金的人,代理人接受委托,但非专 职地管理和运用基金的资产。
10
基金的概念
基金是指通过发售 基金份额,将众多 投资者的资金集中 起来,形成独立财 产,由基金托管人 投资者A 托管,基金管理人 管理,以投资组合 投资者B 的方式进行证券投 资的一种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集合投 投资者C 资方式。 基金管理人
证券A 基金 证券B 证券C
基金托管人
11
基金的特点
(4)自有资金参与。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创设于股票市场不景气,
多家券商被托管、清算的行业背景之下,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资金, 券商采取自身资金参与的方式,参与度5%-10%左右,并与投资者 共同承担风险,甚至先承担风险。 19
基金与信托产品比较
(1)业务范围不同。 (2)资金运用形式不同。 (3)投资流动性不同。 (4)资金募集要求的不同。
贷款信托类、权益信托类、融资租赁信托、不动产 信托 财产信托产品和资金信托产品
20
基金的局限性
• 风险规避的局限性:非系统性风险;投资策略失误 • 投资领域的局限性 • 基金治理的局限性: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不完 全一致
21
投资基金的发展
第二节 基金的起源与发展
基金的发展历史
1868年英国的海外及殖民 地政府信托
26
(二)投资基金在美国的发展
投资基金虽起始于英国,但却发展于美国。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国民收入急剧增长, 国内外投资活动异常活跃,同时,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 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投资信托制度便引入美国。 1921年4月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投资基金组织“美国国际证 券信托”(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Trust of America),该基金的运作与此前的英国基金基本雷同, 亦为封闭基金,即基金发行在外的受益凭证数量固定不 变,投资者只能在市场上进行受益凭证的交易,其价格 由供求关系调节。
25
•
直到1873年罗伯特•佛莱明开办了“苏格兰美洲信托” (Scotish America Trust),专门办理美洲新大陆的 铁路投资,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对基金进行专门管理, 投资信托才成为一种专门的赢利业务。
•
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机构出现后不久,股份公司形式的 投资基金又应运而生。特别是1879年英国《股份有限 公司法》颁布后,投资基金不得不脱离原来的契约形 态而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组织,这是投资信托史上的 一大变迁。
1921美国国际 信托投资基金
1924马萨诸塞 投资信托基金
1934英国海外 政府债券信托
现代投资基金
22
投资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60年代投资基金在英国产生至今
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纵观投资基金100多年
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源、发展和成熟
三个阶段。
23
(一)投资基金在英国的起源
投资基金的故乡在英国。通常认为,英国 1868年建立的“国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 (Foreig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 是投资基金的最早形态。该基金设立的宗旨是: “运用共同基金,分散投资于国外及殖民地证券, 借以分散投资风险,以便中小投资行能与大投资 者一样享受投资利益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