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36.94 176.16 322.29
4420.53
2150.04
铁路 公路 水运 民航 管道
*2013年广东省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所占运输周转量比例情况 (亿吨公里)
1.2交通运输需求的特性
• 交通运输需求的特性
1、普遍、广泛性 2、复杂、多样性 3、派生性(派生的需求) 4、空间特定性(流向与流程(运距)) 5、时间特定性(时间上的分布、流时与流速)
第一,有实现位移的欲望;第二,具备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 可。但有些需要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以至可以通过公共预 算来满足这些需要。
1.1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运输需求量与运输量
交通运输需求量是潜在的交通运输流量,而运输量是在运输系 统中实现了的运输需求,它是运输需求与运输平衡的结果。
• 交通运输需求六要素
即货主或旅客对交通运输供给部门提供的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移 的要求。
旅客运输需求源于公务、商务、探亲、旅游等。
货物运输需求产生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地区 分布不均衡,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产地的分离;(2)生产力布局 与消费群体的空间分离;(3)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 价格的差异。
• 交通运输需求应具备两个条件:
4、编制货运区划
货运组织
制定政策
5、运用数学优化方法进行货物运输方案 研制运输方案模型 6、由政府落实方案的实施
优化方案
评价
N 满意否 Y
提出实施方案
3.2货运量的生成
• 货运量的预测
1、经验判定法
Hale Waihona Puke 归纳整理根据人们的经验和综合反馈分1析能运力量预来测进组行织者预测(德菲尔法、比重法、
定2根法、额据等趋法过)表1势去、。外表2产与推值未表3法系来(数之时法间间、的反序馈递联列2增系法率建)反馈1法立等外)推反馈2法(移动反馈3平均法、指数平滑
4.2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
• 运输供给的其它特征 •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
清楚的研究供给者的行为。(公路、铁路、航空) •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
取的价格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运行时间) •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
6、其它因素(路网分布与密度、 教育事业的发展、政策方针等)。
3.1客运量的生成
• 客运量的空间分布 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口及交通网络密度较大的地区, 且不同运输方式的分工对客运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客流在 方向上的分布与它在地区上的分布有着一定的关系。 • 居民旅行指标与客运量指标 1、居民旅行指标 平均旅行次数:每一个居民的每年的平均旅行次数。 平均出行里程:每一个居民的每年所分摊到的人公里。
3相、关因指果标法专的家历组 史数据建第结一立果轮模型以第推结二测果轮(回归第分结三果析轮、相关预收分测敛意结析见果等)
4、其它方法
投入产生分析、专题货运量预测法(对一条线、一个枢纽进行专
题货运量预测)
德尔菲法预测过程图
4.1交通运输供给与供给分析
• 运输供给 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运 输服务的数量。
社会需求
流通领域
社会经济活动
3.1客运量的生成
• 客运量的生成 人们的旅行目的一般可分为:出差、探亲访友、参观旅游、 调转、医疗修养、购售商品、通勤通学等。 • 影响客运量变化的具体因素 1、人口数量及其构成情况 2、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发展水平 3、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民收入水平 4、名胜古迹、风景区及疗养区的资源分布 5、城镇工业布局及卫星城的分布
1.对象:货物、旅客; 2. 流量:货运量和客运量; 3.流向(发、到地点):货物或旅客空间走向; 4.运输距离(流程):运输起点与终点间的距离; 5.运送时间与送达速度(流时与流速): 6.运输价格(运价):运输单位重量或体积的货物和运送每位旅
客所需的运输费用。
1.1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运输需求结构 • 方式结构 铁路、公路、航空等五大运输方式的需求比例结构。 • 层次结构 消费者对于各种运输水平的运输服务(产品)的需求。
P S
P2
P1
S
O
Q1
Q2 Q
当运价从P1升到P2 时,供给量从Q1增 加到Q2,是供给量 的增加。 若为反方向,价格由 P2降到P1,则供给 量从Q2减少到Q1。
5.1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
5.2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PD
S
E
S
D
Q
5.2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 供给的斜率大于需求的斜率 • 供给的斜率小于需求的斜率 • 供给的斜率等于需求的斜率
1、统计分析法 定额法、比重法、相关法、趋势外推法、引力模型等 2、情景分析法(情景假设、情景对比)
3.2货运量的生成
• 货运量 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物资部门、销售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提交给交通运输部门完成的货物运输任务,即为货物运输量 • 影响货运量生成的具体因素 1、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正相关) 2、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对货物运输 量有重要影响 3、能源及火力电站建设布局对货运量的影响(生产1吨石油 平均需要1吨的运量等) 4、冶金工业发展规模、速度和布局对货运量增长至关重要( 生产一吨钢平均需要5-7吨铁路运量、900多公里的运距等) 5、基本建设投资、房建工程数量和货运量增长密切相关。( 矿物性建筑材料(砖、瓦、灰、沙、石等),约占我国铁路 运输总运量的15% -17%)
2.3交通运输需求层次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 恩格斯曾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 生存、享受、发展。 生存,即个体生命的维持和(种族) 繁衍; 享受,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发展,即人们对事业的追求。 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4社会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
• 运输需求是社会需求系统中的元素
• 社会对运输的需求 1、经济发展要产生运输需求 2、货物可获性的运输需求 3、物价稳定与平稳的运输需求 4、社会分工与运输需求 5、生产布局与运输需求 6、商品的社会效用与运输需求
运输供给分析主要是根据各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和现有的设备 条件,人员情况和组织方法,正确估计能够提供哪些类型的产 品,满足哪些类型的运输需求,甚至还要分析,进行哪些类型 的改进(设备和组织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运输需求。
4.2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
• 运输供给的特征 1、产品的非储存性。 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即运输产品不能脱离生 产过程而单独存在,所以不能像工农业可以将产品储存起来, 具有非储存性的特点。 2、供给的不平衡性。 运输供给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运输需 求的季节性不平衡,导致运输供给出现高峰与低谷。由于经济 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地产业的不同特点,运输供给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 3、部分可替代性。 运输供给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和 多个运输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构成。
5.3运输短缺的影响
• 短缺是供求差异的表现,反映了一定经济水平下生产不能满 足需求的滞后现象。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 • 2、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输入的投入
交通 运输 投入
阈值
短缺
5.3运输短缺的影响
• 短缺是供求差异的表现,反映了一定经济水平下生产不能满 足需求的滞后现象。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行为导致的结果。(运行时间)
4.3交通运输供给的影响因素
1、技术 2、运营策略 3、政策机构的要求 4、使用者的行为
政府机构与市场
供给者行为 供给者成本
成本还原
使用者成本
使用者行为
技术特征 技术行为
服务水平 运输供给
4.4交通运输供给函数
Qs f (P, X1, X 2 K K )
Qs 运输供给量 P 运输服务价格 X1, X 2K 供给的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目录
一、交通运输需求概述 二、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三、交通运输需求与客货运量 四、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五、交通运输供需均衡分析
1.1交通运输的概念
• 交通运输需求
交通运输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 在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客运量指标 旅客发送人数:办理客运的车站、港口、 航空港站在一定时刻内全部始发的旅客人 数。 旅客到达人数:一定时刻内某一车站、港 口、航空港到达的旅客人数。
3.1客运量的生成
• 运量预测 运量预测是根据运输及其相关变量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 规律性,参照当前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运用现 代管理、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运输及其相关变量未来可能出 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科学推测。 • 客运量预测的方法 预测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统计分析、情景分析等。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为进行运输需求分析提供了很好 的方法。
但最大效用模型无法解释客运需求(货运可行)。推测、 假设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微观需求理论(需要验证) 不适合对于旅客运输的需求分析。
随机需求模型广泛应用于客运需求分析,但这些模型很难 被验证。
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当某一效果趋于平稳时,影响 因素可能已经发生变化,致使各种结果的测定非常困难。 再者对于运输系统来书,任何人为的实验都不易进行,结 论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1.4运输需求函数与曲线
Qd f (L, X1, X 2 K K )
Qd 运输需求量 P 运输服务价格
n
Qd a bP riYi
Qd 运输需求量i1
P 运输服务价格
Xi 运输需求影响因素
Y 影响因素变量
P
a,b, r 待定参数
D
D Q
2.1交通运输需求的内容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