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势淡水水产品的养殖现状和竞争力分析吴锐全,肖学铮,冯启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8613(2006)02-0011-04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根据广东省委《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粤发[2004]3号)的要求,2005年下达了编制《广东省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规划》的任务。
《规划》把在我省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产品竞争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水产品,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水产品确定为广东省的优势水产品,其中鳗鱼、罗非鱼、虾类、加州鲈、桂花鱼、中华鳖等列为重点发展的淡水优势水产品。
本文介绍上述几个品种的养殖现状和竞争力分析。
1 养殖现状1.1鳗鱼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广东养鳗业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受经济效益驱动,各地纷纷上马养鳗场,造成鳗苗紧缺,价格攀升,最高时一尾鳗苗高达15~16元。
由于养殖规模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使进口国一再压价,商品鳗由每吨10多万元一度下降至2万多元,业界也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鳗鱼市场以出口外销为主。
前几年,外国提高了进口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我国部分养鳗场由于养殖过程用药不规范,使商品鳗出现药物残留,被拒绝进口,使以外向型为主的养鳗业遭受重创。
近年来,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调控和管理下,鳗鱼养殖保持适度规模,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养鳗业也逐步走向成熟稳定。
2004年广东鳗鱼产量6.78万吨,产值30.68亿元。
1.2罗非鱼罗非鱼由于适应性广,苗种来源容易解决,养殖成本较低,加上肉质鲜美,无肌间刺,是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品种,被喻为“穷人的鱼”。
近年来,养殖罗非鱼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被欧美等西方人士称为“白色三文鱼”,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力强,当年的鱼就可达性成熟繁殖后代。
为了解决罗非鱼无序繁殖而影响养殖的效果和产品质量,目前广东养殖的罗非鱼大都是经过选育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a)的杂交后代(单性)。
罗非鱼作为养殖对象具有以下优点:(1)广盐性,可在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中养殖;(2)杂食性,饲料容易解决;(3)适应性强,对水中溶氧要求较低,适宜不同的养殖环境;(4)种苗来源容易解决;(5)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产量高。
近年来,罗非鱼养殖在广东发展很快,成为除四大家鱼以外产量最大的品种,在茂名等地更是成为当地产量最大的品种。
2004年广东罗非鱼产量43.96万吨,产值28.30亿元。
1.3虾类淡水养殖的虾类主要有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2种。
1.3.1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又名凡纳对虾,原产南美洲一带太平洋沿岸水域,属广盐性海水虾类,可在含盐度5~50的水中生活、生长,也可以在纯淡水中养殖。
如在淡水池塘中养殖,虾苗下塘前需要经过淡化处理。
南美白对虾属热带虾类,不耐低温,其死亡临界低温为9℃,冬天需要保温越冬。
由于南美白对虾不但生长速度快,对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较低,而且壳薄出肉率高,肉质爽脆鲜美,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因此其养殖迅速发展。
广东于1988年引进该虾试养并获得成功,之后其养殖在全国推广,养殖面积和产量迅速上升为虾类首位,其养殖技术也不断成熟,单产不断提高,近年发明的冬天塑料大棚养虾,延长了虾的生长时间,达到产品全年均衡上市、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2004年广东淡水养殖产量17.17万吨,产值48.05亿元。
1.3.2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一种热带经济虾类,其特点是个体大,生长快。
罗氏沼虾幼体阶段要在盐度8以上的海水中发育,变态后在淡水中生长、生活。
罗氏沼虾是热带虾类,不耐低温,死亡临界温度是9℃,冬天需要保温越冬。
广东于1976年从日本引进罗氏沼虾,1977年成功孵出虾苗,分发全国各地养殖。
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改进,特别是研制出高质量配合饲料以及虾病防治技术的突破,使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不断成熟,近几年发明的罗氏沼虾冬天塑料大棚养殖,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但近几年由于南美白对虾的推广养殖,使罗氏沼虾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都有所下降。
2004年广东产量3.15万吨,产值7.47亿元。
1.4加州鲈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原产北美洲的淡水河流、湖泊,是大型肉食性鱼类。
加州鲈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出肉率高,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也适合外国人的消费习惯,目前有少量活鱼出口到韩国,可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
加州鲈为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广,广东1983年从美国引进加州鲈进行养殖。
加州鲈个体大,生长快,喜欢在清澈的微流水中生活,能适应高密度的池塘养殖,但对溶氧的需求较高。
近年来,加州鲈的养殖技术不断成熟,目前池塘养殖单位面积(1/15公顷)产量可达2吨以上。
2004年广东产量9.48万吨(含少量鲈鱼),产值12.86亿元。
目前由于加州鲈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完全成功,养殖加州鲈多以低值的海水冰鲜下杂鱼作饲料。
这不但破坏资源,还污染环境,应加强对加州鲈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1.5桂花鱼广东养殖的桂花鱼学名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翘嘴鳜。
桂花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
广东的南海经过几年的研究攻关,于1987年成功获得人工繁殖的桂花鱼苗。
之后,逐渐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桂花鱼人工繁殖、苗种生产、成鱼养殖技术,桂花鱼养殖很快在广东各地推广,成为优势养殖鱼类。
2004年广东产量9.02万吨,产值29.46亿元。
桂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且食性非常特殊。
鱼苗孵化后,即要吃食其他种类的活鱼苗,并终生都要吃食活饵,因此桂花鱼养殖的全过程要以不同规格的活鱼,主要是鲮、麦瑞加拉鲮等鱼类做饲料。
桂花鱼养殖的不断发展,也促成了饵料鱼生产产业的形成。
1.6中华鳖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又叫水鱼、甲鱼,是传统的名贵水产品,既是名贵佳肴,又有滋阴补血、清热消瘀等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华鳖驯化养殖获得成功。
由于中华鳖市场价格高企,人们争相发展中华鳖养殖,池塘养殖、温室养殖齐齐上马。
到90年代中后期,中华鳖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加上病害问题,导致不少养殖户亏本。
近几年中华鳖的养殖规模得到控制,养殖技术更加成熟,注重生态健康养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004年广东产量2.79万吨,产值9.57亿元。
2 竞争力分析2.1鳗鱼我国是世界鳗鱼生产和出口大国。
目前世界鳗鱼产量约23万吨,我国大陆产量约占70%~80%。
2004年广东鳗鱼6.78吨,占我国大陆产量的38%。
各国鳗鱼消费量以日本最大,每年约13万~14万吨,其中约85%靠进口,市场基本稳定;韩国年消费量1万~1.5万吨,呈逐年上升趋势;欧美合计消费量约2万多吨,尚有一定发展空间。
上述消费市场总进口需求为13万~14万吨。
此外,我国大陆、台湾、港澳及东南亚也有较大的市场。
以我国和我省鳗鱼的产量计,出口市场不可能全部容纳,必须有数万吨在国内销售,产销才能平衡。
我国内陆养鳗业在生产场地、水资源及劳力成本等方面比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占有优势。
而广东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优越,鳗鱼生长期长,养殖技术成熟,加上采用土池养鳗方式,投资成本低,故我省养鳗业在国内竞争力最强。
产品质量安全是鳗鱼产业存亡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5年3月福建烤鳗被日本检出恩诺沙星药物残留,继之又发生“孔雀石绿”事件,我国对鳗鱼制成品出口主动召回,对我省鳗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今后,我省鳗鱼产业要继续大步发展,除了彻底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稳定日本市场外,必须适当开拓韩国、美加、欧盟、东南亚和港澳市场,同时要在国内市场拓展方面下大功夫,大力宣传鳗鱼营养价值,增强群众消费欲望。
13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将是鳗鱼产业最大和最可靠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2罗非鱼罗非鱼是世界上养殖最普遍和产量最大的鱼类之一,2003年产量为150万吨。
2004年我国产量为89.7万吨,广东为43.96万吨,占全国产量49%。
罗非鱼以其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肉质已被消费者认同,市场前景良好。
目前全世界罗非鱼产品贸易量10万吨以上,销售总额20亿美元,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中东和日本。
其中美国2004年进口11.3万吨,由中国大陆进口的冷冻整条罗非鱼占美国市场总量的52%。
预计到2010年世界罗非鱼销售额将达40亿美元,比目前增加1倍。
罗非鱼在国内和省内的市场也很受欢迎。
广东养殖罗非鱼的优势主要是:(1)气候温和,罗非鱼生长期长,越冬时间短,发展罗非鱼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有规模化的优质罗非鱼苗种生产基地。
(3)养殖技术成熟,产量高,生产成本低,个别高产的1/15公顷产量可达3~4吨。
(4)广东罗非鱼加工厂在全省覆盖面较大,生产能力强,围绕罗非鱼养殖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
今后我省在发展罗非鱼产业时,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出现药残;在出口业务上,要防止进口国反倾销。
我省罗非鱼行业也要注意自律,联合起来共同对外。
广东的罗非鱼产业前景广阔,市场竞争力极强。
2.3虾类2.3.1南美白对虾。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生产国,2004年养殖产量73.5万吨,其中内陆水域养殖产量40.1万吨,广东省为17.17万吨,占全国内陆水域养殖产量的42.9%,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
世界上对虾养殖的主要国家还有泰国、越南、厄瓜多尔、印尼、印度等,我国对虾生产成本较低,平均每千克约18~22元,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广东气候温暖,养殖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期长,越冬时间短的优越条件。
经多年摸索,广东的养虾技术更为成熟,由虾苗养至商品虾只需60~80天,养殖户使用塑料大棚使虾越冬,既延长了虾的生长周期,也使产品能均衡上市。
在广东塑料大棚养虾一年可养两造至两造半,一造每1/15公顷产量可达500千克,一年产量高达1250千克。
这类在主产区的珠海就有2000公顷,中山、肇庆、江门也有类似设施。
广东养虾的地理优势和技术优势明显,养虾成本低,有很强的竞争力。
近年全球对虾贸易量增长很快,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对虾进口需求也在增加。
我国对虾出口曾遭遇过“氯霉素”事件,2004年又遭美国的反倾销,影响到产品的出口。
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和应对贸易壁垒是对虾产业长期的任务。
2004年下半年广东省政府部门和加工企业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第三国(马来西亚、印尼、墨西哥等)扩大出口,同时增强原料虾的深加工能力,保证了对虾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