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马君潞1 满新程2[内容摘要]近年来,银行业跨国并购风起云涌。
本文在研究银行业跨国并购并系统总结其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导者,新兴市场经济体是跨国并购的发展方向,而并购的动机是为了争夺市场以获得未来发展的有利地位。
[关键词]银行业跨国并购;外资银行进入;EMEs 作者简介:马君潞,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300071满新程,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11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
[1]1993年以后,全球跨国并购价值迅速增加。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都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尤其是欧洲转型经济国家,金融业成为首当其冲的跨国并购对象。
图1 跨国并购的比重划分跨国并购能顺利进行,归功于各国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放松了管制,投资制度和监管制度发生变化的国家数量逐年递增,且这些制度的转变,基本都是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进行,体现了各国对外资进入的积极态度。
正是由于世界各国开放意识的提高和开放力度的增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步伐才得以不断加快,金融一体化和银行的跨国经营才得以迅猛发展,最终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一、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力度非常大,其涉及面和并购市值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候,呈现出以往所没有的特点。
(一)银行跨国并购在平稳中高速增长图2 世界范围内银行跨国并购与所有银行并购数量的发展趋势图(1978—2001)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2001)首先,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
从图2可以看出,银行业跨国并购数量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不大,但基本上能以正的加速度发展。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 1978—1989年共发生银行跨国并购320起,而1990—2001年则达到了2037起,可见,近十年是银行跨国并购发展的“黄金阶段”。
其次,银行跨国并购占银行并购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比例增长幅度迅速提高,在短短5年内就翻了一番,截至2001年更是达到了30%以上。
再次,跨国并购的增长幅度存在地区差异。
如表1所示,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欧洲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基本上均为30%以上;而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则有显著增长,美洲、大洋洲和中东地区都至少增长了5个百分点,非洲则增长了23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来看,美洲最突出,基本上翻了一番,由516%增至1015%;但亚洲是个例外,也许是受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比例出现了显著下降。
表1按大洲和时段区分的跨国银行并购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中东总计1978—2001年银行并购数5517914016195830418115359 跨国并购数1822808103371128552357 所占比例3310818641038174211301415131978—1989年银行并购数71631051612968113817 跨国并购数230173770252320 所占比例321151643185413361818128141990—2001年银行并购数4801603514582923610711542 跨国并购数159263596301103532037 所占比例3312101566123613431631121716 来源: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 Data(2001)和(Buch,Delong2001)。
上表统计了1978—2001年间2357起并购活动,且至少并购一方是商业银行。
(二)发达国家是跨国并购的主导者一般来讲,如果一国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好、投资收益高、投资回收快,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就多。
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投资条件,一直以来就是实施和接受金融机构跨国并购的主体。
尤其美国和欧洲[2],不仅是世界金融机构并购的主要发生地,而且跨国并购的市值也增长迅猛。
图3 美国并购市值(百万美元) 图4 欧盟并购市值(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securities data company和(Berger等,2000)。
其中,“国内并购国外机构”指国内金融机构并购外国的金融机构;“国外并购国内机构”指国外的金融机构并购国内的金融机构;且图4将欧盟看作一个国家,“国内”和“国外”均指欧盟内部和欧盟外部。
并购市值均以1998年的美元计算,为每二年的移动平均。
从图3、图4可以看出,美国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自20世纪90年代均获得了长足发展,1992—1997年间,两者的增长幅度大致相当,但其国内并购市值远远高于跨国并购市值。
就跨国并购而言,国外的金融机构并购美国的金融机构是主流,这也许与美国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关。
而在欧盟,跨国并购正大行其道,不管是欧盟国家之间的并购还是欧盟国家与非欧盟国家的并购,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购金额不断攀升,而且欧盟内的跨国并购金额始终大于与非欧盟国家的并购金额。
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市场也许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和欧盟的经济环境使投资者对未来的并购收益有更良好的预期;二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竞争激烈,为获取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各银行都纷纷实施或求助于跨国并购,以增强自身实力,避免被市场淘汰。
(三)新兴经济体在跨国并购中的地位不断加强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对新兴市场经济体(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后简称EM Es)的跨国并购风起云涌,其主体形式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对EM Es 银行的并购[3]。
图5显示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这些并购交易的价值迅速增长(虽然近两年大幅度下降)。
图5 发达国家对EMEs银行的并购价值 图6 银行跨国并购量的EMEs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Thompson Financial Database从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国家银行的跨国并购的主要对象是拉美地区,近十年来占据了总量的近三分之二。
同时,约有24%的跨国并购指向了欧洲的转型国家,特别是那些银行体系不太发达的国家。
少量的发生在亚洲(16%),而非洲和中东的数量更少。
(如图8所示)图7则是EM Es银行发生跨国并购的时间序列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区的不同,跨国并购量具有极大差异。
[4]图7 发达国家投资者对EMEs银行按地区分类的并购价值(1990—2003年) 资料来源:Thompson Financial Database在亚洲,跨国并购量集中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3年期间内,正如Lardy (2001)所解释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国金融公司的开放,其目的是获得资本的再注入并获得高级的金融管理技能。
发达国家的银行购买受到金融危机损伤的当地银行,也反映了发达国家银行的竞争策略的变化,而债转股手段的大量使用,反映了发达国家银行正努力减小对这些地区贷款的风险暴露的损失(Lind2 gren等,1999)。
但是,尽管吸引外国银行并购最初是成功的,但其后的进展却并不顺利。
比如HSBC收购SeoulBank就由于监管者的反对而失败了。
在那以后,由于期望值的降低,外资银行进入亚洲的水平开始下降(Lardy,2001)。
在欧洲,1997年外资银行开始进入转型国家,随后趋势日盛。
其中进入规模最大的要属波兰和捷克,他们分别接收了60亿美元和40亿美元。
紧随其后的是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大约为9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的转型经济体都经历了银行危机,这导致他们都制定了清晰的政策以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来为其银行系统注资。
加之这些国家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还毗邻欧盟的发达国家,故银行的跨国并购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增加。
若以跨国并购量计算,拉美无疑是接受银行跨国并购最多的地区。
1994年后并购量就稳定增长(龙舌兰危机之后),但1999年(巴西危机)和2002—2003年(阿根廷和巴西危机)除外。
正如Crystal,Dages和G oldberg(2001)所解释的,外资银行的收益来源于龙舌兰危机后当局对外资所有权的态度的转变,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外资进入的法规的放松。
非洲和中东地区则没有显著的银行跨国并购量的变化,这也许是上面描述的导致银行国际化的要素(危机、外资进入的放松、增长机会等)在这些国家都没有具备的缘故。
二、抢占市场是金融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从前面分析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银行不断向外扩张,尤其指向EM Es,是由内外两个市场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首先,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市场日趋饱和,而且这些国家信贷市场集中度都在明显提高,体现了强者越强的发展趋势。
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发达国家的信贷机构都正经历着并购重组的过程,只有不断扩大自身规模,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同时,外资银行在这些国家的资产比重变化并不大,说明外资银行的地位相对比较稳固。
因此,若本土信贷机构要发展,只能是从其它本土机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故被淘汰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本土机构身上。
在可供本土信贷机构发展的市场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生存或发展的战略目标,本土银行都拥有向外扩张的巨大动力。
而这种海外扩张以跨国并购的方式最为快捷,也最能将经济绩效尽快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银行业往往由国有银行垄断,经营效率低而不良资产率高。
发达国家银行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这次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机会,利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管制放松的契机迅速进入,就可大量抢占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市场份额。
这正是发达国家银行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扩张对象的战略动机所在。
显然,跨国银行的这种战略意图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
例如2002年,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墨西哥、新西兰、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的银行业中,50%以上的银行资产已被跨国银行所控制。
[3]三、对中国的启示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潜力的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银行抢占的重点市场。
在发达国家投资者的强力进入后,这些国家的外资银行比例大幅度提高。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占据了它们的银行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投资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巨大的信贷市场,高度垄断的银行产业,都为外资银行的进入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获利期望。
虽然,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进入还有比较高的门槛限制,但外资进入的步伐却不曾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