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进展
历代医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各有自己的论述, 但多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肝、脾、瘀等都有 关 系[3],本病责 之 脾 肾 亏 虚,肾 亏 为 主,脾 虚 为 辅, 肝 失 疏 泄为关键,血淤是促进因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生髓。 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首责于肾虚,各种原因导致肾 ( 气、 阴、阳) 的不足,影响骨髓和血之化源,由于年龄增长、 生理退化, “女子……七七,经脉少,太冲脉衰少,天癸 竭,地道不通”, “丈夫……八八天癸绝,精少,肾脏衰, 形体皆极”。表现为肾精不足,精不充髓,髓失所养,导致 骨软不坚,出现 “骨痿”。 《医经精义》 指出: “肾藏精, 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 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素问 · 痿论篇》 曰: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 府,不能久立,形则振掉,骨将惫矣。” 可见肾、骨、髓之 间关系密切,骨的生理病理受肾所支配,肾之精气的盛衰 决定骨的强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 血生化之源,并且脾主肌肉。金代名医刘完素 《素问玄机 原病式》 曰: “五 脏 六 腑,四 肢 百 骸,受 气 皆 于 脾 胃。” 《医宗必读·痿》 曰: “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 故驰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脾虚不 健,必然影响肾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若脾虚,则运化不足,津液亏损,脾肾生化 无源,可 导 致 肾 精 亏 乏,骨 质 失 养,变 生 此 病。肝 藏 血, 主疏泄,肝肾同源。肝失条达则引起肾精亏虚,骨髓失养。 《医林改错》 云: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 气,必停留而瘀。” 脾虚加上肝失疏泄,最终导致血瘀。瘀 阻经络,筋骨失养,四肢无力; 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2 辩证分型
通讯作者: 牟慧琴,通讯地址: 甘肃中医学院。
论著
Treatis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21·
和左归丸施治,并认为辨证施治可明显提高中老年人骨质 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齐尚 峰 等[18] 将 老 年 脊 椎 骨 质 疏 松 症并发骨折按 3 期 4 型论治,早期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 汤或血府逐瘀汤加三七、土鳖虫、丹参、乳香、没药; 中 后期补肾固本,用六味地黄丸加龟甲、鳖甲; 肾阳亏虚型 用桂附八味丸加鹿角胶、淫羊霍、肉苁蓉,肝肾俱虚用八 珍汤加龟甲、鹿 角 胶, 或 用 独 活 寄 生 汤, 同 时 配 合 食 疗、 理疗、药物熏洗等。张华等[19] 对 肾 阳 虚 者,采 用 右 归 丸 或 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阴虚者,用左归丸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肾精不足者,用虎潜丸加减; 脾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 或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 或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 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或十全大 补汤加减; 瘀血阻络者,用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血 府逐瘀汤、活络效灵丹加减。 3. 2 中成药治疗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我 国人口公共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我国现有老龄人口约 1. 3 亿,骨质 疏 松 症 患 者 达 8400 万 人,占 总 人 口 数 量 的 6. 6% ; 预计到 205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 2. 5 亿,其 中 25% ~ 70% 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 展,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临 床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据中医理论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 络证等证型。袁瑛等[7]将其归为五类: 气血不足、肾精不 足、肾阳衰微、肝 肾 阴 虚 及 气 滞 血 瘀 型。李 中 万 等[8] 根 据 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将 130 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 为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证型。王 长海等[9]将本病分为肝肾不足、瘀血阻滞、阳虚寒凝、脾 胃气弱四型。江湧等[10]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 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 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 治。罗国良等[11]对 102 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并发骨折的老年 妇女患者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及功能锻炼的前提下,分 为肾虚 骨 萎 和 肾 虚 血 瘀 论 治,并 配 合 自 拟 中 药 取 得 良 好 疗效。 3 临床治疗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8517 ( 2011) 03 - 0020 - 02
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OP) 是以骨量减少,骨小 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等骨的微观 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高的 一种全身性骨病[1]。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但有与骨质疏 松症表现相似的记载。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 “骨痿”、 “骨 痹”、“腰痛”、“骨枯”、“骨极” 的范畴。
谢雁鸣等[20]采用强骨胶囊 ( 骨碎补总黄酮) 治疗原发 性骨质疏松症 ( 骨量减少) 患者,3 个月为 1 个疗程。结 果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疗效确切,且 治疗期间未发现有明显的不 良 反 应 。 龙 友 余 等[21] 采 用 仙 灵 骨葆胶囊 ( 淫羊藿、续断、补骨脂、丹参、知母等) 治疗 本病,观察 6 个月,结果显示仙灵骨葆胶囊能显著抑制骨 吸收、降低骨转换、提高骨 量。赵 建 等[22] 用 补 肾 壮 骨 活 血 胶囊 ( 杜仲、寄生、淫羊藿、续 断、狗 脊、鳖 甲、龟 板、 枸杞子、肉苁 蓉、 煅 自 然 铜、 穿 山 甲、 地 龙、 土 鳖 虫、 当 归、三七、鸡血藤、骨碎补、乳香、没药、黄芪、紫河车、 苏木等) 治疗骨质疏松症 159 例,1 个月为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 程,痊 愈 91 例,显 效 37 例,有 效 16 例,无 效 15 例,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6% ,临床治疗效果较好。邓伟民 等[23]运用补肾壮骨冲剂 ( 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等组 成) 治疗该病。结果提示补肾壮骨冲剂长期服用能明显提 高及稳定 老 年 性 骨 质 疏 松 症 患 者 骨 矿 含 量、骨 密 度 水 平, 降低新骨折率。 3. 3 针灸及其他疗法
苏培基等[4]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 6 型进行辨证 论治。徐祖健等[5]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 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 47. 25% ,肾阴虚 型占 16. 48% , 肾 阳 虚 型 占 10. 99% , 脾 肾 阳 虚 型 占 9. 89% ,脾胃虚弱型占 5. 49% ,其他类型占 9. 89% 。方朝 晖等[6]对 1000 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
3. 1 辩证分型治疗 许书亮 等[12] 主 要 分 两 型 辨 治: 肾 虚 肝 弱,素 禀 不 足
型,治以温补肾肝,兼养精血,自拟方用骨疏康 I 号加减 ( 肉桂、巴戟天、鹿角胶、山茱萸、炒杜仲、当归、枸杞、 续断、狗脊、熟地黄、山药等) ; 脾虚血少,气滞血瘀型, 治以健脾补血,活血行滞,自拟方骨疏康 2 号加减 ( 党 参、炒自术、炙 黄 芪、山 药、金 锁 匙、蓬 莪 术、 当 归、 防 风、藿香梗、白茯苓、独活、木香、酒川芎等) ; 两型均 用自拟方骨疏康外敷,以温补肾精,活血通型、风寒湿型、 阴虚型,分 别 用 右 归 丸 加 四 物 汤 加 减、 补 肾 活 血 汤 加 减、 独活寄生 汤 加 减、左 归 丸 加 四 物 汤 加 减 治 疗, 效 果 明 显。 王太红等[14]将 126 例老年性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分 为: 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常加 用鹿角胶,紫河车等血性品; 肾阴虚型,治以滋阴补肾, 以知柏地黄丸加减,常加用龟板胶、枸杞等益精填髓; 气 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兼补气行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加用黄芪、乳香、没药等; 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和胃, 以四 君 子 汤 加 减,常 加 用 黄 芪、砂 仁、陈 皮、刺 五 加 等。 费震宇等[15]治疗骨质疏松症分 5 型: 肾精不足,治以填精 益髓,补肾壮骨,药用虎潜丸或河车大造丸加减; 脾肾气 虚,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壮骨,药用右归丸合四君子汤或 理中丸加减; 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药用 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 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 痛,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寒湿侵袭,治以祛风除湿,温 肾止痛,药用独活寄生汤加 减。王 军 等[16] 将 骨 质 疏 松 分 为 肝肾阴虚、肾阳虚、气血两虚、风寒湿凝滞筋骨等 4 种, 治疗上以滋补肝肾,填精生髓,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为主, 兼以益气养血,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 肝 肾阴虚型给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虎潜丸、补肾地黄丸 等方加减,或自拟骨质疏松 I 方; 肾阳虚型治以金匮肾气 丸、右归丸、十补丸加减,或自拟骨质疏松Ⅲ方; 气血两 虚治以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加减; 风寒湿凝滞筋 骨型治以独活寄生汤、三痹 汤 加 减。黄 辉 等[17] 将 中 老 年 骨 质疏松患者分为脾气虚型和肾阴虚型,分别用参苓白术散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且副作 用小,治疗上着重于整体调节,调动内因,作用于骨质疏 松症发病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 的功效。近年中医学者来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作了大量
工作,有了 较 大 进 步, 但 临 床 研 究 缺 乏 统 一 的 辨 证 分 型、 诊断、治疗和疗效判定标准。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应注重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药对骨 质疏松症的认识,加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梳理和认识,开 展辨证分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 的到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目前西医对本 病尚无理想药物和方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逐渐显示出 其巨大优势。
熊芳丽等[24]取耳穴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脾。采 用埋针法,留针 2 天,两耳交替治疗,实埋 30 天为 1 个疗 程。3 个疗程后 60 例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患者 症状、体征、x 线片、骨密度、尿钙改善总有效率达 95% 。 刘广霞等[25]以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穴为百 会、大椎、至阳、睡阳关、命门,配以关元、气海、肾俞、 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经治疗 3 个月后患者疼痛症 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骨密度亦较治疗前增加。刘献祥等[26] 治疗 绝 经 后 骨 质 疏 松 症,穴 取 大 杼、大 椎、命 门、 悬 钟、 膈俞、足三里亦取得一定疗效。吴明霞等[27]针刺治疗 l8 例 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主穴取大杼、大椎、命门,配穴取 悬钟、膈俞、足三里,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后腰 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有提高。王东岩等[28] 治疗 30 例原发 性骨质疏松症,取背俞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补肾 壮骨、健脾和胃,使用呼吸开阎补法,经足疗程治疗后患 者症状改善明显。张丽 等[29] 用 当 归、熟 地 黄、蛇 床 子 等 中 药制成药饼置穴位上。隔药饼灸,治疗后令骨质疏松患者 临床上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并用 GMY - 1 型单光子骨密度 仪检测右尺骨茎突上 3cm ~ 8cm 间桡、尺骨段的骨密度,治 疗后有显著提高。林志苇等[30]采用肾俞穴位埋线方法治疗 骨质疏松症,经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且在提高 髋关节骨密度方面有显著疗效。 4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