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考纲解读考纲解读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⑷结构完整,语言通顺;⑸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⑴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⑵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⑶有文采(如:);⑷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理解其含义,确立写作中心(明确立意),确定感情抒发的基调或确立自己的观点态度,明确写作文体和方法的过程。
它包括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审题”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准确、深刻、独到;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准确,在命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或叙述时有游离中心的现象;四等为“偏离题意”,指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评分标准阅卷细则明确规定,缺题目扣2分,题目不当酌情扣分。
表面上看,这2分似乎无关大局,可事实上,标题对作文整体得分影响甚大。
没有标题的文章,会让人摸不清方向;标题本身偏离作文主题,更会让人觉得作文立意失当。
好题目的标准好标题要做到“准确、切体、简明、醒目、新颖、有诗意”。
①准确是最起码的要求,是指标题必须切合文意。
②切体是指符合文体特点。
一般而言,议论文的标题要深刻、鲜明,记叙文的标题要形象、生动,散文和小说的标题要含蓄、有诗意,杂文的标题要幽默、犀利。
③简明是指标题的语言简洁、不啰唆。
④醒目是指形象鲜明,惹人注意。
⑤新颖即别致脱俗,有创意,与众不同。
⑥有诗意是指有文采、含蓄、灵动等。
前三点是拟题的基本要求,后三点是“有个性”的高层次体现。
创新拟题六法1.利用或改装古诗词、名句,彰显丰厚积累。
2.妙用修辞拟题,辞彩流丽丰美。
3.设置悬念拟题,引发读者兴趣。
4.矛盾组装拟题,形成新奇感受。
5.正副并用拟题,双标题含蓄丰富。
6.直抒胸臆拟题,扣住读者心弦。
片言警策《文赋》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片言”可以是古诗词、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典故、谚语、俗语等。
(1)立片言而居要——居于题目。
用名言警句做题目,可使题目更醒目,更吸引读者。
①直接引用。
如:《虚实之间,理性相待》(2016年浙江卷课标卷Ⅱ),《天涯处处有芳草》(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腹有“雅量”气自华》(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
《路曼曼其修远兮》(2015年福建卷),《横看成岭侧成峰》(2015年山东卷)。
②巧妙化用。
如:《问世间“品”为何物》(2015年浙江卷),《失“智”猛于虎》(2015年江苏卷),《水墨留白,刚柔相济》(2015年上海卷)等。
(2)立片言而居要——居于题记。
好题记如黛眉,用名言警句作题记,定会博得个先声夺人的头彩。
①以古诗文名句为题记。
如201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善良去哪儿了》之题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②以歌词为题记。
如2015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之题记:“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你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对你说一声/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③以警句为题记。
如2016年上海卷优秀作文《臧否人物,极简极易?》之题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李璟)(3)立片言而居要——居于开篇。
将名言警句立于开篇,往往能够统摄全篇,有要言不烦、一矢中的之作用。
①引出观点。
以名言警句为“引子”,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能使文章开篇就彰显“理趣”,顿生“看头”。
如2015年浙江卷优秀作文《言为心声》之开篇: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以名言警句为引子)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所以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提出观点)又如2015年广东卷优秀作文《觉知自然需躬行》之开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名言警句为引子)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提出观点)②充当观点。
以名言警句为“观点”,既能做到观点明确,又能增加文采,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
如优秀作文《火中取栗》之开篇: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奢望别人闪光的人生,总以为别人是在走一条幸运的路,只有自己始终走在泥泞中。
其实,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事业,我们都要经历水深火热的艰苦一面之后,生活才会更多地展现出甜蜜幸福的一面。
正如凡·高所言:“栗子,是从火中取出来的。
”(用名言警句充当观点)又如优秀作文《境由心生》之开篇:窗外一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去观看却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当有人看到了哭的时候,有人却看到了笑,究其原因在于心境不同而已,正如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说:“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用名言警句充当观点)熟悉写作中开头常用的6种修辞手法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典例】宽广的心灵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心中装有他人,才能与他人为友,融入社会,升华自我。
2.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例】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草木是否真的无情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注意过这美好的自然,你可曾热爱过这可爱的花草,你可曾感悟过它们的真情?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药,就已经成为了时时牵挂的挚友。
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典例】言必信,行必果满招损,谦受益。
4.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典例】人生在世,需有立身之本。
何为本?我想,就是扎进地层的“树根”,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5.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典例】雄鹰拥有双翼,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领略一望无际的苍穹。
没有无数次从山崖上摔下来的痛苦经历,它又怎能冲上云霄?6.引用: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典例】人的内心很坚硬,会为坚定信念宁死不屈,会对一腔情怀视死如归,会澎湃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勇敢。
人的内心也很柔软,对新生的枝芽徒生怜爱,会对婆娑的落红感春伤悲,会吟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情悲赋。
考情分析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真题演练[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满分佳作】浅浅纸上书,深深足下行重庆一考生语文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知识: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前二者多来自纸上,其中书的作用举足轻重。
最后一项源于社会实践,常被忽略。
书本知识从课堂的有效学习中来,从课外阅读中生。
这为语文素养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和清冽可口的甘泉。
否则怎么会有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求学问道?怎么会有程颐门前不畏风雪屹然而立的身影?怎么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语流传?课堂的有效学习让我知我之该知,明我之不明。
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使我通“不解之句读”,解“不解之惑”。
课堂教学让我明白语文中“知道的知识”,认清“不知道的知识”,它是我语文素养提升的土壤。
为语文素养这株幼苗提供润泽之泉的是课外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外阅读作为灌溉语文素养的源源不断的活水,让这株幼苗向天空生长。
没有课外阅读的甘泉,我不会知道《滕王阁序》华丽辞藻后还有一个不羁狂傲的灵魂;我不会知道《项脊轩志》平淡记叙后的深情思念;我更不会知道《最后一课》生动叙事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外阅读不光是丰富我所知,弥补我的不知,更是一条需要终身行走的路。
不仅我深知这一点,很多国家也十分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英国地铁站设计独特的灯光,为乘客阅读提供便利;俄罗斯在《改革与发展》中,号召年轻人放下酒瓶,拿起书本;巴西地铁制“书籍车票”,鼓励市民“刷书”进站……在课外阅读这条路上,向着远方的灯光前行,行于纸上之言,言之浅浅,意却深深……在我们强调拾纸上之言,丰富所知,补其不知时却常常忽略来自社会生活实践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其实,我们忽略的就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份精细与情怀。
我们若不深深行于实践,走入郊外,行于山间,怎么可能在钢筋水泥间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婉转凄凉的啼鸣?怎么感受得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闲情雅趣?怎么明了芳草之中“萋萋满别情”?行于实践,得到的是纸上所缺而我们又鲜于知的不知,收获的是语文素养中流淌的深情与细腻。
浅浅纸上书,深深足下行。
行于纸上,行于实践。
【点评】在大多数考生把任务驱动型作文写得干瘪无趣,像是官方时事评论时,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其注重文采,使文章呈现出理趣兼备的妙处。
考生在行文之中加入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譬如开篇三种知识的分类,新颖有趣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