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10资源-108322110-刘学涵一、徐州历史文化1.1徐州历史文化的介绍一部徐州历史:是刀光剑影的争雄史,是大河横流的苦难史,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史,亦是人文荟萃的创造史。
徐州历史完整,千年一贯,史不断线,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
帝尧时建大彭氏国。
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
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的工艺技术历史悠久,著名产品如柳琴、皮毛画、玉雕已赢得国内外声誉。
徐州地方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如沛县狗肉,东坡回赠肉、八大锤清烧鱼丸、糖醋四孔鲤鱼、珍珠鸭子等传统名菜名扬海内外。
1.2徐州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现状1)脱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较完善的有关法律、规章的保障。
在20年的城市建设中,徐州盲目地进行城区改造,许多项目并没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徐州局部山水环境遭到破坏;新的城市干道与广场体系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除了南门外户部山一带还有保存价值较高的民居街区外,其余城区传统风貌已基本不在;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迅速消失。
诸如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台衙门、云龙山汉代采石场、徐州城下城遗址等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方面,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损失。
尤其是在最近徐州护城石堤(也是徐州古城墙的一部分)的保护和利用上,集中暴露了负有直接责任的一些政府等工作部门所存在的漠然麻木、无知软弱、瘫诱扯皮、不作为、乱作为乃至纵容破坏、无视法律等等极不正常的问题。
2)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如何处理仍不明确。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名城特色。
近年来,徐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大规模危旧房改造,导致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尖锐化。
不仅使大量文物资源受到损害,更多的是传统的环境空间迅速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徐州正从一个历史悠久、城市特色鲜明的古城变成一个缺乏地区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正在消失。
户部山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文物古迹丰富,有戏马台、台头寺、文昌祠、三义庙、东坡祠等,尤其是山上的明清古民居,更是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所在。
然而遗憾的是,户部山仅留存了几幢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其他房屋全部拆光,称之为历史街区稍微有些勉强。
3)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缺乏深入、明确的内涵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除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外,还包括人文环境、风俗习惯、艺术、城市景观等。
在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包括曲艺文化、民间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徐州传统庙会等一系列涉及徐州传统文化、地方风俗以及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成效甚微。
4)近年来,徐州市政府部门很重视保护历史文物,并筹措了大量的修缮资金,然而仍存在着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不够的问题。
同时对大多数具有极大历史价值的两汉文化、名胜古迹,仍然缺乏有效利用,管理体制也不是很规范。
5)现有基础接待设施容量不足,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衔接不够完善,缺少充足的交通集散与停车场等设施用地,对文物保护区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2.1 什么是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徐州的两汉文化,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
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
2.2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因1.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保护的必要性我们见到的,都是发展中的城市,那些过去的记忆,很多都已经被一点点的抹去,或者正在消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
仅就这一点来说,保护的必要性不容置疑。
徐州历史文化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对市民进行历史教育,实地观察体验了解,让民众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遗产对徐州有多么重要。
文化遗产可以加徐州市民对徐州城市的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市民的紧迫感。
2.“文化遗存”正面临被湮没的境遇,深刻地表明了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历史,都融入了那个城市代代相传的精神,这是一个城市不竭的力量之源和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苍白的,是没有精神支撑,也是没有前途的。
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每一块现存的砖瓦就是记忆的线索。
即使有文字的记载,或者有幸代代相传的口头流传,现存的一砖一瓦,就是佐证。
3.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远不及对环境保护认知的现实,警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认同。
有一项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在中国公众的心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远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
这样的比例让人惊醒:文化遗产保护要深入人心,已经刻不容缓了!三、关于保护徐州历史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徐州的文化遗产应当整体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护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背景环境。
1.以个人而言,应先从思想上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城市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
从而,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这样才能正确、更好地去保护文化遗产。
2.从意识上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些旅客会在旅途中,大肆采摘树叶花草等作为纪念品,有的商贩以当地稀有的矿产为纪念品,甚至到了掠夺性贩卖的地步。
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揽下。
在此,需要打破有些游客狭隘的家天下价值观。
3.还应多途径学习文化遗产的知识,如果市民具有更多关于文化遗产的知识,对于合理保护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这里提倡的多途径,即可以从书本上学习,阅读众多旅游、地理、文物保护、遗产介绍的书籍。
3.多角度体会徐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美丽,徐州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精华的浓缩,无论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从一定意义上,都具有可视的效果,有的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味觉等传播。
4.徐州的市民还应从行为上约束自己,从道德层面,要强调慎独,避免一个人时,因为无人在场,而采取一些不理智、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等。
最后,在执法上要严格要求,在执法上,某些执法部门存在得过且过的状态,有的执法单位采取某一时段的突击检查方式。
对于执法要做到一贯严格,不能徇情枉法,也不可因为对犯法者的怜悯和同情而放宽限制。
5.在执法上严格要求在执法上,某些执法部门存在得过且过的状态,有的执法单位采取某一时段的突击检查方式。
但是,法律在于长期的监督和控制,并非一时之查。
因此,对于执法要做到一贯严格,不能徇情枉法,也不可因为对犯法者的怜悯和同情而放宽限制。
6.加强传承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一方面积极鼓励、资助或推荐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或国际上的有关展演、比赛,多渠道培育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兴趣,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2006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重大节日举办各类“非遗”项目的展览、展演等活动,并把“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送文化”下乡活动之中。
经常组织指导“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
2005年,在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绝技展上,徐州市精选的150余件展品受到了与会领导及观众的青睐和好评,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优秀设计、创意奖;2008年,组织全市71件摄影作品参加江苏省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其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获得了2个银奖,5个入选奖。
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曾被上海电视台与徐州电视台联合录制成专题;剪纸艺人张丽君曾获得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还有剪纸艺人陈永年、石雕艺人岳喜明、“中华巧女”张桂英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国际大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收藏的作品不计其数,为省和国家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此外,徐州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整个社会的一大步。
徐州市政府和徐州市民应把保护文化遗产并使之与时代生活融为一体作为自己的义务。
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光辉灿烂的文明,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之魂和文明存在。
徐州城市有了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徐州就是富有个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富有魅力的现代化都会。
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因此,让全市民都行动起来,以身作则,来保护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遗产,将先人留下来的财富一代代的更好的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