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计划作为动词来说,通常是指管理者确定必要的行动方针,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目标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制定计划、贯彻落实、检查修正等内容。
而计划作为名词,则是指对未来活动所做的事前预测、安排和应变处理。
计划是计划工作中制定的成果、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的对象!《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组成审计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编制审计方案,并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法》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准则》第三章审计计划第二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定的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按照下列步骤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二)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三)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从下列方面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一)国家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情况;(二)政府工作中心;(三)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四)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的事项;(五)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六)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七)经分析相关数据认为应当列入审计的事项;(八)其他方面的需求。
第二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
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研究下列内容:(一)与确定和实施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三)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四)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五)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六)以前年度审计情况;(七)其他相关内容。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在调查审计需求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从下列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一)项目重要程度,评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关注程度、资金和资产规模等;(二)项目风险水平,评估项目规模、管理和控制状况等;(三)审计预期效果;(四)审计频率和覆盖面;(五)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审定。
审计机关在审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前,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三十二条下列审计项目应当作为必选审计项目:(一)法律法规规定每年应当审计的项目;(二)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要求审计的项目;(三)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的审计项目。
审计机关对必选审计项目,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三十三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应当列入上级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下级审计机关。
第三十四条上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法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对于上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下级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授权申请,报有管辖权的上级审计机关审批。
获得授权的审计机关应当将授权的审计事项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五条根据中国政府及其机构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签订的协议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审计机关确定对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进行审计的,应当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三十六条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审计项目名称;(二)审计目标,即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果;(三)审计范围,即审计项目涉及的具体单位、事项和所属期间;(四)审计重点;(五)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六)审计资源。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的审计项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跟踪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可以采取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第三十九条审计机关计划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置审计资源和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根据项目评估结果,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报经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批准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对确定的审计项目配置必要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时间、审计技术装备、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
第四十三条审计机关同一年度内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实施不同的审计项目,应当在人员和时间安排上进行协调,尽量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第四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执行。
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十五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调整:(一)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临时交办审计项目的;(二)上级审计机关临时安排或者授权审计项目的;(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需要进行审计的;(四)原定审计项目的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计划无法实施的;(五)需要更换审计项目实施单位的;(六)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等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七)需要调整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上级审计机关应当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出下级审计机关重点审计领域或者审计项目安排的指导意见。
第四十七条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共同实施一个审计项目或者分别实施同一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第四十八条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形成过程中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开展进一步调查,对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确定。
第四十九条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审计目标;(二)审计范围;(三)审计内容和重点;(四)审计工作组织安排;(五)审计工作要求。
一.计划的定义和目的计划是未来行动的蓝图,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作的综合的统筹安排。
它是未来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提供从目前通向未来目标的道路和桥梁。
计划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因此,计划涉及目标(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技术革命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时代,变革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
处在这样的时代,计划职能和其它的管理职能一样,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计划工作就是要使企业在充分利用机会的同时,尽量使风险减到最低程度。
管理者们为什么做计划?这是因为计划可以给出方向,减小变化的冲击,使重复、浪费减至最少,以及设立标准以利于控制。
总之,计划对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它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方向。
当所有有关人员了解了组织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他们必须做出什么贡献时,他们就能开始协调他们的活动,互相协作,结成团队。
而缺乏计划就会走许多弯路,从而使实现目标的过程失去效率。
计划通过预见变化,促使管理者展望未来,以减少不确定性。
为了制定合理的计划,管理者必须随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再好的计划也不能消除变化,因此计划是为了预测各种变化和风险,并对它们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计划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计划就是要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使用,并对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做出周密的安排,综合平衡,从而减少了重复和浪费活动。
计划设立了目标和标准以便于进行控制。
如果我们不清楚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判断我们已经达到了目标呢?在计划中我们设立目标,而在控制职能中,我们将实际的绩效与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可能发生的重大偏差,采取必要的校正行动。
所以说,没有计划也就就没有控制。
控制中几乎所有的标准都来自于计划。
二.计划工作的性质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来阐明计划工作的性质:(1)目的性。
每一个计划及其辅助计划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或各类组织的总目标或一定时期的目标服务的。
没有计划,一个组织就不可能实现它的目标。
(2)首位性。
计划工作相对于其它管理职能处于首位。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计划工作必须先于其他管理职能。
在实际工作中,所有职能交织成一个行动网络,但计划工作有它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牵涉到整个集体去努力完成的目标。
此外,主管人员必须制定计划以了解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关系和人员素质,按什么方针去领导下属工作人员,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控制。
因此,要使其它管理职能发挥效用,必须首先做好计划。
(3)普遍性。
虽然计划工作的特点和范围随制定计划的主管人员的职位不同而不同,但它却是各级主管人员的一个共同职责。
所有的主管人员,无论是总经理还是班组长,都要从事计划工作。
主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作决策,而决策本身就是计划工作的核心。
如果不给主管人员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制定计划的责任,他们就会养成依赖上级的习惯,失去计划工作的职能和职责,他们就不是真正的主管人员了。
虽然所有主管人员都做计划,但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与高层主管人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根本不同的。
在高层管理人员规划企业总方向时,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准备好自己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全面完成组织的目标。
(4)效率性。
计划工作的任务不仅要确保总目标的实现,而且要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
计划工作的效率,是以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所得到的利益,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花的费用以及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