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4][9][10][11][1 231143[美]艾伦・杜宁:《多少葬 够?——消费社台与地棘的柬采》,毕车母.古肆人民讧版社1 997
学’是被冠以‘获取艺术’名称的科学,它的本质是 创造家庭和国家的生存所必需的资料,即满足需 求。”[1“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获取艺术”是合乎 “大自然的本意”的,因为“满足基本需求是有天然 界限的”。此外在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金钱术”的“获 取艺术”,它是以“无限增加钱财”为目的的。亚里士 多德认为“金钱术”是“非天然的”,代表着人的“贪 得无厌”,从而该受谴责和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代表着一般古希腊人对待财富的观点。西方中世纪 人更是把财富看做累赘,认为人拥有过多财富就进 不了天堂。中世纪的神学意识形态过于极端,且具 有极大的欺骗性。但亚里士多德的经济观却是包含 有朴索真理的经济观。现代经济学和经济主义意识 形态完全背离丁这种朴素真理,而把经济增长视做 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惟一源泉,经济主义的价值 导向和资本主义对富强的追求,终于导致了全球性 的生怨危机。由此可见,如果说西方中世纪的神学 无法证明“终极关怀”的先验性,中国传统哲学无法 证明追求“天地境界”的必要性,那么当代经济主义 和消费主义同样也无法证叫人类之无止境地追求 经济增长的自然合理性。实际上,经济主义和消费 主义所诱导的贪婪的经济追求,乃是违背自然生态 规律的!人类应重新认识那个关于经济活动的朴索 道理:“经济活动只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活动,它 不应被当做具有最高意义的活动”,人类追求应“从 物质的一端转向非物质的一端“”]。只有当越来越 多的人把追求无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非物质的一 端”,人类才能从生态危机中走出来。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来源于新教精神 或新教伦理,新教伦理便是资本主义精神。资率主 义精神是以赚钱为“天职”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 人赚钱既不是为了一已消费,也不是为了荫庇子
34
量强囊走f∥2002年第6翔
万方数据
增长。 新教伦理失效之后,新经济福音的传布者们就 用带有宗教色彩的语音宣传消费主义。美国销售分 析家维克特・勒博曾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 济……要求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 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 拽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f|jc『足……我们需要消费 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 掉”n]。可见,消费主义要求人们,不夏把消费只看 做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环节,而墨将其当做人生根 本意义之所在。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是消费,消费就 是我们“精神满恩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在这 里,我们可发现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的相似之 处,新教伦理为资本家提供了“终极关怀”,“终极关 怀”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指向“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的人生终极意义,消费主义则试图为现代 社会的大众生括提供终极意义或最高意义(但它取 消了“终极关怀”,因为它根本不考虑什幺是“终桩 实在”)。消费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契机。于是消费 主义成了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精神动因。 可见,消费主义是一种人生观,也是~种价值 观或价值哲学。它是…种渗透在当代社会制度、政 策和生活时尚之中的价值哲学,其影响力非任何学 院派的价值哲学所可比拟。在现代消费社会,“…… 财富及物品同话语……构成了一个全面、任意、缜 密的符号系统、一个文化系统,它用需求及享受取 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 了自然生理秩序”L5j。所以,现代人的消费在很大程 度E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而是为 丁蠢现自我或表现自我价值。消费品和商业性服务 被分为不同的类别、等级和档次,同时消费品被分 成不同品牌,同样商业性服务则被分成不同档次。 人们所分属的不同阶级或阶层可通过各自的消费 档次和消费品品牌而得以标示,从而不同人的自我 价值实现程度也通过档次和品牌而得以标示。人们 都希望能捉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自我价值实现 的程度,也就是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消费梢次或“晶 位”。人们总处于一种竞争张力之中。就这样,现代 消费社会通过一个社会等级结构——也便是“消费 的结构“”——激励个体拼命赚钱,及时消费,从而 构成一种激励经济增长的机制。 鼓吹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想让我们相信:
量膨_戈彬2002年第6期
万方数据
35
(追求效率)不以为然。显然,他认为他的旗人总在 “享受时间”,而我们总在“花费时间”。若以现代都 市生活标准去衡量纳西旗人的生活,我们会觉得他 们生活得很悲惨。但实际上若没有接受外来教育, 没有和外面生活比较,他们完全可以过得很幸福。 当然,那足他们自己才能体验的幸福,是现代人所 无法体验的幸福。美国印第安人密克马克酋K就曾 对白人们说:“尽管我们在你们眼里是悲惨的,但我 们认为我们自己……比你们幸福得多,凶为我们对 我们所捌有的许多东西感到满足。”[“1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物质主义的,即信奉消 费主义的人认为只有物质生括的丰宙和感性欲望 的满足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 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当代人 的生活采取了消费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其物质主义 的本质。然而他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物质主义理 解却是现代化价值追求的致命错误。在对物质财富 的永不知足的追求中,现代人既不能体会西方中世 纪人的“终极关怀”,也无法体会中国哲人的“天地 境界”。消费主义者会说,我们干吗要体会什么“终 极关怀”或“天地境界”?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 欲望的充分满足就够了j只有那些宗教界的人才喜 欢大谈什么“灵性的生活”和“终极关怀”,只有那些 穷酸文人(从事哲学人文学科者)才喜欢谈什么“人 文精神”或“精神家园”】人们大可不要什么“终极关 怀”或“精神家园”。但严酷的事实是今日之地球已 不堪几十亿消费主义者的疯狂消费。艾伦・牡宁在 《多步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 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 有消费杜会物质欲望的减少、技术的改变和人口的 稳定,人类就没有能力拯救地球[10 J可以说,使人 们失去“终极关怀”并诱导人们坠人享乐主义、经济 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是资本主义文化价值 导向的致命错误。传统社会有种种罪恶和不公,但 传统社会有对经验活动的朴素而正确的看法:即经 济活动只是满足人的“基本要求”的活动,而不是最 重要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的经济理论中,‘经济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主叉幸福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07—1539(2002)06—003,1—03
消费社会最早产生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 代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商业经理们 就注意到,当人们对食品、衣服和住所的自然需要 感到满足的时候,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就会卖不出 去。这时若想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刺激大量消费。 于是,“消费的民主化”(即鼓励大众大量消赞)就成 了美国经济政策不富而喻的目标。大萧条和二战拖 延了美国的“消费民主化”进程,但二战结束后不 久,大众消费就走向丁成熟期。1953年艾森豪威尔 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曾宣布过“新经济福 音”,他宣告,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业多的,美国消费社会.Et益发展,消费主义 迅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各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 国。“冷战”结束以后,消费主义在那些全力以赴地 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也辐射出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中国的一_iif5分“先富起来的人”正过着“大量 消费”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部分城市人 则正大胆尝试着“提前消费”的生活f例如贷款买汽 车)。印度人向来有保守和节俭的传统,他们主张过 朴素的生活。但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之下,印度的新 一代也正抛弃自己的传统而追求思想自由和“花销
“我们已进人了一个新的纪元,一场瑰定性的人文 ‘革命’把痛苦而英雄的生广:年代与甜适的消费年 代划分开了,这个年代终于能够正视人及其欲 望。”口1好像在消费时代,物品已极大丰富,人们(大 众)的欲望已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人人都能生 活得幸福。实际E并非如此。消费主义从属于经济 主义,经济主义则认为人的~切行为归根结底是经 济行为,经济发展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惟一批l 泉。消费主义也从属于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盛行 的现代,许多人倾向于认为,欲望的满足就是幸福, 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则进而告诉我们,只有尽可 能多地赚钱,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我们的欲望才 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只有多赚钱、多消费,我们 才能生活得幸福。但这是对幸福的误解。 我们千万别忘r,资率主义是建立在贪欲的基 础之上的,是以追求富强为根本目标的oj。它只激 励人们永不知足地追求金钱羽1财富,却试图永远遮 蔽一个最简单又古老的道理:知足常乐,而“知足的 哲学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过去…“。在消费社会中, 人们的欲望总处于激发状态,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 得到充分满足。艾伦・杜宁引用“1974年的一项里 程碑式的研究”证明物质丰富与幸福之间没有必然 联系。并引用专门研究幸福问题的心理学家迈克 尔-阿盖尔的话说,在富裕和极贫穷的国家中得到 的关于幸福水平的记录并没有什么丝别。杜宁认 为,在收入和幸福之间存在的任何联系都是相对的 而非绝对的,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幸福是建立在自 己是否比他们的邻居或比他们的过去消费得更多 的基础上。这样,从不同的社会,如美国、英国、以色 列、巴西和印度等得出的心理资料表明:高收人阶 层倾向于比中等收入阶层略幸福一点,并且最低收 入阶层倾向f最不幸福。任何社会的上等阶层部比 下等阶层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但是他们并不比更 贫穷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也不比自己国家过去 较不富裕时的上等阶层亚满意。所以,消费就是这 样一个踏轮,每个人都川谁在前面和谁在后面来判 断自己的位置o…。我们也可用中国云南一位纳西 族艺术家的表述去支持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的 结论。这位艺术家说,“我们纳西族总把人的一生看 做一次旅行,我们总希望能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地 走完这个旅程,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地行进在旅途 中,便是生活得幸福。”他对当代馒族人的匆匆忙忙
论消费主义价值观
卢 风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
(摘要)消费主义是取代“新教伦理”且从属于“资本的逻辑”的意识彤态,它要求凡们把消费当饿人生的最 高意卫,激励人们拼命赚钱.及时消费。但它却佳人们的戢望总处于激发状态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幸福感。更严重 的是它会引导莳人类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