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四章 第二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四章 第二个转折期【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二个转折期
4.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镰仓时代双重统治的形成及特点
2.什么是“末法”思想
3.镰仓佛教的特点、意义、代表宗派
4.13世纪日本文化的特征
5.法然、亲鸾、日莲、荣西、道元相关内容
6.13世纪的净土教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相似点7.镰仓时代的歌论
8.《新古今和歌集》相关内容
9.鸭长明与《方丈记》相关内容
10.慈圆与《愚管抄》相关内容
11.说唱与说法相关内容(镰仓时代文学读者层的扩大)12.《平家物语》相关内容
【内容索引】
一、双重政府与文化
二、佛教的“宗教改革”
三、关于禅
四、贵族的反应
五、《平家物语》与《沙石集》
【主要内容】
一、双重政府与文化
1.镰仓时代的双重统治
(1)形成
①保元·平治之乱
11世纪末开始实行的院政是天皇家向藤原氏摄关家权力的反扑。

12世纪后半叶,后白河法皇企图通过保元·平治之乱独占实质性的权力。

积极支持法皇“政变”的武士栋梁代替摄关家直接接近了权力中枢。

平清盛当上了太政大臣。

②源平之乱和镰仓幕府
源平之乱广泛动员了地方武士集团,而且内乱的领导者已经不是京都的贵族。

经过源平之乱,平氏灭亡。

源赖朝与平清盛不同,他不是在贵族统治体制内部谋求权力,而是在镰仓建立了武士的军事独裁政权——镰仓幕府。

新政权在内乱中得到支持源赖朝的地方领主(“御家人”)的武力支撑,并以从平氏那里没收来的全国的庄园作为主要的经济背景,根据武士的习惯制定新的法令,几乎独占了军事、征税、警察等行政权。

至此,从9世纪以来以京都为中心一直统治全国的贵族政权的时代宣告结束。

(2)武士新政权的特点
①武士的新政权不是完全代替了贵族的旧政权。

权力虽然已经转移到武士的手里,但由于武士的领导者是特定的人物,因此需要得到在京都形成中心的天皇的承认,使其地位合法
化。

源赖朝在形式上是宫廷任命的“征夷大将军”。

②源赖朝之后掌握镰仓政权实权的北条氏代替自封“将军”的做法,改为由京都迎接“将军”,形式上是监护人,实际上是企图行使实质的权力。

这里体现日本的政治传统——形式上的权威同实质的权力组合的统治。

③但13世纪京都和镰仓双重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彻底的这种组合统治。

京都和镰仓两个政府同时行使政府机能。

镰仓时代就是双重统治的时代。

两个政府既有互补的一面,又有尖锐紧张的冲突对抗的一面。

双重政府体制,只要形式上的权威与实质上的权力之间分担各自的任务,社会就会稳定;所有企图使权力一元化的尝试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末法”思想
旧秩序不断崩溃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是“末法”思想,其内容是释加牟尼圆寂后,经历了“正法”“像法”时期,从12世纪中叶起进入“末法”时期。

它否定在“现世”救济的可能性。

即这一时期个人丧失了值得信赖的东西,其精神支柱是保证救济个人的新佛教。

而新佛教所保证的救济个人必须要等到“来世”。

3.镰仓佛教
(1)特点及意义
①特点
13世纪“镰仓佛教”同强调现世利益、念咒术式的平安朝佛教相对立,它强调佛教的彼岸性、超越性的一面。

②意义
其划时代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土著世界观,尤其是其此岸性、日常性的现实主义。

对日常性现实中超越的价值的“自我约束”,这在日本史上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

13世纪它成为时代思潮的中核。

(2)代表宗派
①法然开山、亲鸾继承的专修念佛的净土真宗。

这一时期的净土教彻底信仰彼岸,抗拒来自既有教团的、政治权力的强大压迫,从而渗透到镰仓时代的地方下级武士和农民的上层。

②日莲的法华宗。

从绝对信仰的立场出发,接近社会问题,以建立宗教国家为理想。

③禅宗:道元从宋朝带来了曹洞宗,宋僧兰溪道隆和无学祖元带来了临济宗。

足利式皈依临济宗,幕府分别在京都、镰仓兴建了五山。

4.13世纪文化的特征
双重政权的政治体制反映在宗教的旧佛教和新佛教的双重结构是,但不能反映在文化的双重结构上。

贵族和僧侣继续垄断学问和文学,以及艺术上的权威,新兴的武士阶级追随其后。

丧失了政治权力的贵族在异质的环境里的反应就是13世纪文化的特征。

(1)怀念并悲叹丧失了平安朝宫廷社会的歌。

(2)逃避文学,他们远离没落崩溃了的旧秩序,到山野去旅行和闲居。

(3)贵族统治体制的终结,一部分贵族把社会体制与文化区别开来,产生了一种自觉认识文化价值的倾向。

这是一种从政治性的或宗教性的价值,特别是美的价值来严格区别的文化价值倾向。

(4)历史意识。

体制的终结使贵族从把原来的体制当作唯一体制的立场转移到诸多可能的体制之一的立场。

同时开始思考历史的前后因果联系。

5.镰仓时代文学读者层的扩大
镰仓时代,文学作者的阶级没有变化,但读者层扩大。

贵族、僧侣面向广大的武士,也包括庶民大众在内的贵族社会外部而写的作品有2类:一类是“说话集”,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石集》;另一类是“说唱故事”,其代表是《平家物语》。

★小结
第二个转折期(13世纪)的文化特征可以归纳为3点:
(1)新兴的佛教和新兴阶级之间的关系。

(2)在武士权力强大的社会里,被冷落的贵族阶级的反应。

(3)读者·听者层的扩大即武士、大众世界的表现。

这些特征受到中国大陆文化的直接影响,但政治上的革命是从日本国内的矛盾发生的,宗教的以及文化的新局面的展开,大部分也是日本国内自发的东西。

二、佛教的“宗教改革”
1.中国佛教的影响
印度的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了中国佛教的两派——净土宗和禅宗。

净土宗对平安时代的贵族社会产生影响,诞生了源信的《往生要集》。

禅宗通过平安朝末期的荣西传入日本。

中国佛教的两派在日本迅速兴起是在13世纪,净土宗取得独特的发展,禅宗创造了日本语的佛教理论。

2.净土教
(1)概况
《往生要集》以后的净土宗的特征是以死后往西方净土为目的(彼岸性),其教义以信仰阿弥陀佛为中心,为达到目的,手段之一是强调念佛称名。

(2)法然
①净土教取得划时代的发展始于法然。

法然的思想中,阿弥陀佛被绝对化,“往生”要全靠“他力”。

念佛称名不是诸多手段之一,而是“成佛”的唯一终极手段。

因此称为“专修念佛”。

②从平安朝净土教向法然的净土宗的发展是由“念佛”向“专修念佛”的发展。

(3)亲鸾
①亲鸾继承法然的宗教的彼岸性,并进一步彻底贯彻这一想法。

他主张“他力本愿”,即救济是依靠拯救者的意志,决定拯救的是拯救者阿弥陀佛而不是被拯救者众生。

拯救的近乎决定论给人留下的信心是:唯有人所期待的往生,但这是终究不能保证的往生——这是亲鸾体系的主要论点。

②从法然向亲鸾的发展是由“专修念佛”向“信心”的发展。

(4)13世纪的净土教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
相同点:
①强调绝对者(神佛和上帝)的超越的性格,同时使信仰内在化。

因此主张靠“他力”拯救。

②靠经典和圣书奠定其基础。

③在旧佛教和天主教的高度上,反对抽象繁琐的世界观体系,是一种反文化主义。

④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大众寻求支持,以面对与世俗权力密切相连的大寺院和教会。

不同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