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教学(上)
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 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 不好出危险品,美育不好也不是优秀品。 不好出危险品,美育不好也不是优秀品。 • 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具有高尚情操、脱离低 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具有高尚情操、 级趣味的人。 级趣味的人。 • 智商+情商 智商+ • 浮燥+急功近利的心态泛滥,正在危害我们 浮燥+急功近利的心态泛滥, 的教育教学
教学(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七章 教学 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我国历史上几种“教学” (一)我国历史上几种“教学”释义 1.教学即学习 • 《书·兑命》曰:“学学半”。孔颖达疏“上学为 兑命》 学学半” 孔颖达疏“ 兑命 下学者,学习也。 教,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已学之半 也”。 •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礼记 学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学记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教学相长”是“学学半”的引申。 “教”与 教学相长” 学学半”的引申。 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行为。 “学”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行为。
2.教学即教授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废科举,兴学堂, 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引入 班级授课制,人们开始重视教师的教, 教授” 班级授课制,人们开始重视教师的教,“教授” 一词为人们接受。 中国教育辞典》 一词为人们接受。如《中国教育辞典》(1928 教学法”释为“各种教授方术者” 年)把“教学法”释为“各种教授方术者”。 3.教学即教学生学 陶行知反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 陶行知反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 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 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 并将各课程的“教授法”改为“ 学”,并将各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学 法”。
•
• 其后继者齐勒将其发展为准备 呈现—联想 其后继者齐勒将其发展为准备—呈现 联想 呈现 联想— 概括—应用五步法 应用五步法。 概括 应用五步法。赫尔巴特派的五段教学法 深深影响并统治着19世纪末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学 深深影响并统治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学 校教学,成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校教学,成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 • 杜威:“思维教学五步法”:提出问题 分析 杜威: 思维教学五步法” 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提出假设 推论评断—验证结论 提出假设—推论评断 验证结论。 问题 提出假设 推论评断 验证结论。 • 凯洛夫:感知 理解 巩固 应用 凯洛夫:感知—理解 巩固—应用 理解—巩固 • 巴拉若夫:感知 理解 巩固 应用 检测 巴拉若夫:感知—理解 巩固—应用 理解—巩固 应用—检测 • 伊万诺夫:准备 观察 思维 巩固 应用 伊万诺夫:准备—观察 思维—巩固 应用— 观察—思维 巩固—应用 练习—检测 系统。 检测—系统 练习 检测 系统。 • 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过程论占据着原苏联教 学理论的统治地位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教 学过程理论地发展。 学过程理论地发展。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凯洛夫《教育学》 教学 的定义: 教学” 凯洛夫《教育学》“教学”的定义:“教学过程 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 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 ),同时也包括学生 的活动( )。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二)教学的概念 •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是教师有目的、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 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 增强体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力,增强体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 素质的教育活动。 素质的教育活动。
2 • • • 3 • • •
.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使个体的认知突破时空局限 加快个体的认知速度 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 主 这是由学校的特殊职能决定的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决定的 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的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 • 基础知识是指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 基础知识是指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 公式及其系统。 理、公式及其系统。 • 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的、最常用的 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的、 技能,如语文、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 技能,如语文、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 的运算技能、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 的运算技能、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 •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技能技巧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 的形成又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的形成又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苏格拉底:普遍概念 问答启发 问答启发——构成特殊事 苏格拉底:普遍概念—问答启发 构成特殊事 实的基本概念的更恰当的定义的过程。 实的基本概念的更恰当的定义的过程。 • 昆体良:摹仿 昆体良:摹仿——讲述 讲述——练习 讲述 练习 • 夸美纽斯:感觉 夸美纽斯:感觉——记忆 记忆——理解 理解——判断 记忆 理解 判断 • 赫尔巴特:明了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 联想——系统 系统——方法 联想 系统 方法 明了——向学生明确讲述新教材 明了 向学生明确讲述新教材 联想——通过师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 通过师生谈话, 联想 通过师生谈话 系统——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 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 系统 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 去寻找结论、 定义和规律 方法——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逻辑 方法 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思维的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 • 智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 智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 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 力是核心。 力是核心。 • 体力主要是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和身体各个器 官的活动能力。 官的活动能力。 • 创造才能主要指运用已知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 创造才能主要指运用已知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 发现和未知的能力,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 发现和未知的能力,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 进取心和首创精神、 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 综合体现。 综合体现。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 现代心理学认为, 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系统。 特征系统。 • 它包括(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它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 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能力等;( ;(3 自我意识: 性格、气质、能力等;(3)自我意识:自我 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 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 自信心等。 自信心等。 • 现代教学论关注个性发展,协调学生知识、智 现代教学论关注个性发展,协调学生知识、 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 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 学与教育的统一。 学与教育的统一。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一)概念 •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 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 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 生的智力和体力, 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 发展个性的过程。 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 孔子: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孔子:学而不思则殆, • 荀子:主张学习过程应是“闻、见、知、行”的 荀子:主张学习过程应是“ 过程 •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 四段论: 四段论: 感知—理解 巩固—应用; 感知 理解—巩固 应用; 理解 巩固 应用 或备课—讲课 辅导—作业 讲课—辅导 作业; 或备课 讲课 辅导 作业; 或预习—听课 复习—运用 听课—复习 运用。 或预习 听课 复习 运用。 • 五段论: 五段论: 感知—理解 巩固—应用 理解—巩固 应用—检查 感知 理解 巩固 应用 检查 或动机—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巩固运用 检查。 或动机 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巩固运用—检查。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巩固运用 检查 • 六段论:动机 感知 理解 巩固 运用 评价。 六段论:动机—感知 理解—巩固 运用—评价 感知—理解 巩固—运用 评价。 • 六段论是在我国教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对教学 六段论是在我国教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实践影响最大, 实践影响最大,因而是我国当前最基本的教学过 程理论。 程理论。
•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两边活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两边活动, 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结合,教与学相互影响、 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结合,教与学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 体。 • 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教学与智育: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 教学与智育: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 但不是唯一。教学同时也是完成其它各育 的重要途径。 的重要途径。 • 教学与传授知识或上课:教学具有课内、 教学与传授知识或上课:教学具有课内、 课外、班级、小组、 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方 备课、上课、作业、练习、辅导、 式,备课、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 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 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