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立体几何中的“割补法”教学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知识模块之一,它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且题型、难度与分值比例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集中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形化和量化,尤其是文科的教学中更关注空间中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文科学生对垂直的证明,如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证明或一些相关的计算题,如一类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不尽如人意,常常在这方面失分。
那么,如何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呢?结合教学实际,我提倡使用“割补法”,即以正方体或长方体为载体,在其中“裁剪”,找出合适的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加以研究。
一、从“形”上割补
1.割。
正方体是空间各种位置关系的“集合体”,通常可以通过将不规则或者特殊图形切割,构造为正方体关系,由此将题目难度降低。
例1(2010安徽)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b)
(a)372(b)360
(c)292(d)280
分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两个叠加的长方体,只需割成两个长方体即可,要注意其长宽高。
例2(2010福建)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e,h分别是棱a1b1,d1c1上的点(点e与b1不重合),且eh//a1d1。
过eh
的平面与棱bb1,cc1相交,交点分别为f,g。
(2)设ab=2aa1=2a。
在长方体abcd
-a1b1c1d1内随机选取一点,记该点取自于几何体a1abfe-d1dcgh 内的概率为p。
当点e,f分别在棱a1b1, b1b上运动且满足ef=a 时,求p的最小值。
分析:第(2)问是借考几何概形来考察几何体的体积,也即p=,而a1abfe-d1dcgh=vabcd-a1b1c1d1-
vbef-c1hg,即把所求几何体的体积看成长方体的体积割去三棱柱的体积,而该三棱柱是倒放的。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p的最小值等于
2.补。
高考试卷中考查的立体几何图形,大多可以还原为立体几何图形,通过辅助方法,将不熟悉的图形还原为正方体关系,可找出相应题型要求。
例3.(2010浙江)设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a是一个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b)
a. 若l⊥m,ma,则l⊥a
b. 若l⊥a,l∥m,则m⊥a
c. 若l∥a,ma,则l∥m
d. 若l∥a,m∥a则l∥m
解析:本题主要以符号语言给出,在判断的过程中,抽象地背诵线线、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的公理和判定定理等很难奏效,必须正确
画出图形,把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然后依据图形研究、判断,所以可以把所有这些关系放置在正方体模型中,如图所示易知答案为b。
例4.: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pa=pb=pc=12,求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432π_______
分析:抓住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相等的特点,马上联想到正方体,整个题目就转化成求正方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了,问题亦迎刃而解。
若是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不相等,我们可以把它补成长方体了。
例5: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四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体积为________
分析:该几何体是正四面体,用传统的方法解答,其运算量是较大的,而将该正四面体还原成棱长为1 的正方体的外接球的体积,这样在填空选择中可做到“快”“巧”“准”。
例6: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和b的线段,则a+b的最大值为分析:由题意及三视图知识,眼中立即显现出一个长方体模型,其对角线l长为,l在两个侧面和底面上的投影(三个矩形的对角线)分别为、a和b,则在设出长方体模型的棱长为x、y、z后,由x2+y2+z2=7,x2+y2=6,y2+z2=a,x2+z2=b,得到a2+b2=8,从而a+b≤=4,故选c。
二.从“量”上割补
例如在课本必修(2)第69页有一道探究题:
如图,已知ab⊥平面bcd,bc⊥cd,你能发现哪些线面垂直,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我把该题作为高三年第一轮复习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典型例题,但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的回答并不完整,究其原因,是对图形的特征没有本质上的了解。
在新课标当中,关于立体几何的内容将先前的以位置关系为主线,从局部到整体到展开形式,变为以图形特征为主线,从整体到局部,以三视图,直视图以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来帮助学生完善思维结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并不急着给出完整的答案,而是结合图中的垂直关系引导学生联想到正方体即用“补形法”给出一个正方体模型,并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十二条棱,六个面中有哪些线面垂直关系,学生易得出结论:
棱a1a、b1b、c1c、d1d与上下底面互相垂真,棱ad、bc、b1c、a1d1与左右两个面互相垂直,棱ab、dc、d1c1、a1b2与前后两个面垂直。
接着用“切割法”,沿着对角面b1bdd垂直切割,就会分成两个全等的直棱柱,再拆掉棱b1c1、c1c、d1d,最终这个图形与课本中的图形一致。
因为b1b⊥面bcd,也就把此图形称为“旗杆插地面”。
最后再进行扩展。
事实上,许多高考题或模拟题也是以此图形为模板,只是对底面
的形状进行变换。
下面结合几道具体的例题展开详细的阐述。
例7: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pa⊥底面abcd,pa=2,∠pda=,点e、f分别为棱ab、pd的中点。
(1)求证:af∥平面pce
(2)求证:af⊥平面pcd
(3)求证:平面pce⊥平面pcd
(1)证明略
(2)证明:
∵pa⊥面abcd∴pa⊥cd又abcd为正方形∴cd⊥ad
∴cd⊥面pad,∴cd⊥af
又∵f是pd中点,∠pda=
∴af⊥pd,且pd∩cd=d∴af⊥面pcd
由(1)(2)易证(3)
这三个小问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容易证出第一步,只需取pc的中点g,分别连接eg,fg即可。
关键是第二步的证明,因此要先看出这个几何题的原型是个正方体,只是拆了几个面和几条棱而已。
所以易证cd⊥平面pad,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看出来了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8:(2010山东)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ma⊥平面abcd,pd∥ma,e、g、f分别为mb、pb、pc的中点,
且ad=pd=2ma.
(1) 求证:平面efg⊥平面pdc;
(2)求三棱锥.p-mab与四棱锥p-abcd的体积之比.
(1)证明:
∵ma⊥面abcd,pd∥ma∴pd⊥面abcd∴pd⊥bc
又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c⊥dc又pd∩dc=d,∴bc⊥面pdc 在△pbc中,∵g,f分别为pb,pc的中点,∴gf∥bc,
∴gf⊥面pdc又gf面efg,∴面efg⊥面pdc
(2)解:因为pd⊥平面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不妨设ma=1,则pd=ad=2,abcd
所以 vp-abcd=1/3s正方形abcd,pd=8/3
由于 da⊥面mab的距离
所以 da即为点p到平面mab的距离,三棱锥 vp-mab=1/3×1/2×1×2×2=2/3,所以 vp-mab:vp-abcd=1:4。
综上所述,在面对立体几何题型,我们要抓住其图形的本质,利用构建模型,拆解补形等方法,巧妙的构建为我们常见的图形,减少思维量和运算量,从而更好更快的完成题目,这也正符合新课标队立体几何的定位,对文科学生克服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有很大的帮组,对中学数学教学贴近新课标也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