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之表达技巧


描写
分别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 2、细节描写 3、白描 4、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描写角度与颜色映衬, 还要注意视听结合) 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1、衬托:正衬 (烘托、渲染) 和 反衬(以动衬 静 、 以乐景衬哀情) 2、曲写(想象):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精要点拨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 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 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
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一、二句是实写,用巴 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三、四
5.对比
(周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 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 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 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 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 场上的歌舞技艺。
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
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
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 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象征、衬托、
精要点拨
衬托又称 “ 映衬 ”“ 陪衬 ”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
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
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
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 “ 烘
托 ”“ 旁衬 ” ,如李白《赠汪伦》中 “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用 “ 桃花潭水 ” 形象地烘托出汪伦 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 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 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比、联想想象、用典等。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
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
走近高考(17高考 全国卷1)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高考真题:2015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 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姆萨尔北)。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 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
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 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近年高考常考的有: ①“情”与“景”,一般涉及两点,一是景、情写作 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有些诗则相反), 二是以景传情的技巧(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以乐 景衬哀情)及表达效果 ②“动”与“静”,一般是指出何为静何为动,出动 静如何结合及表达效果 ③“虚”与“实”,一般是指出“实写”了什么“虚 写”了什么,虚实如何结合及表达效果 ④“怎样写……的”?一般有三点,一是写作的角度 (层次)和顺序,二是写了什么,三是表达技巧及表 达效果。
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
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
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 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 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 者干脆叫“反衬”。
(
拟人
)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 )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主人下马客在船。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比喻、夸张
设问、借代
对偶、双关
互文 对比、借代 比喻、夸张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表达方式
抒情 描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 伤今 3、用典
边练边悟
1.判断下列诗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技巧。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反衬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精要点拨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
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
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2013·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重点描写技巧 (1)正侧结合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 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 罗巾。
上片既从正面描写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 求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其受人追捧的 情景,充分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修 辞 手 法
01、比喻 02、拟人 03、对比 04、对偶 05、夸张 06、排比 07、双关: 08、反问 09、设问 10、互文 11、反语
修辞 方法
表达作用
夸张 增加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拟人 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分得更加 鲜明。 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山》)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 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
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
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 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4、衬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
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
精要点拨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 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 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 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 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
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 角度,这些角度有: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 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 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
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讲究手法,这些手法
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 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 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 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 子容貌美, “ 明眸皓齿、貌若天仙 ” 即为正面描写,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
本诗托物言志,借写野菊表明自己孤芳自赏, 不愿供他人观赏,不为他做人嫁衣裳的清高的 志趣
2018届高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