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摘编自《宋史》等
栏目导航
32
史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 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 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晚清时期,清 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 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栏目导航
6
4.隋朝:重新核定户籍。 5.唐朝 (1)特点: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2)表现: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分类: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2)阐释 ①主户:指拥有土地、___缴__纳__赋__税____的税户。 ②客户:指没有土地的_____佃__户______。
栏目导航
7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___诸__色__户__计____”。 (2)特点:一旦定籍, ___世__代__相__袭____,不得变动。 8.明朝 (1)分类:继承了元朝以____职__业_______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户籍册:称“____黄__册_______”, 以____里__甲__制_____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
栏目导航
30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 20 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 地方自治所取代。
栏目导航
31
探究点三 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 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 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 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 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1 栏目导航
2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3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 1.概括古代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认识实行
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 户籍制度的目的。
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 2.梳理古代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分析
层管理组织。
认识不同时期基层组织的任务及其作用。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栏目导航
20
史料二 清代的户籍制度大体上沿用明制 ,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 审册》作为配套。但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对户籍 管理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整体说来,清代的户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
[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内容、功能。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明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栏目导航
26
史料二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 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 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 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 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栏目导航
14
[概念阐释] 乡里制度 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 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 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 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栏目导航
8
9.清朝 (1)特点: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趋势: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__组__织__制__度_____ 登记人口数量。
栏目导航
9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 清时期趋于成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 职能。
栏目导航
21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 的历史因素。 提示: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 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 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栏目导航
28
(2)根据史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提示: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 相结合。 意义: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 展。
栏目导航
29
【拓展提升】 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18
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栏目导航
19
C 史料
实证·重难探究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原因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 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 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 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栏目导航
22
(2)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 “摊丁入亩”政策,使得赋税与 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栏目导航
23
【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1.特点 (1)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3)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 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 会治安功能。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 3.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改革与赋税制度改革的联系,概
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括古代中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分析认识在当时的历史
取的重要措施。
条件下社会救济的作用与影响。
栏目导航
4
C 课堂 导学·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献公时期:以五家为“_____伍________”的办法编排户口。 (3)商鞅变法时: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2.秦朝:实行___分__类__登__记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 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栏目导航
15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社会救济的主体是____政__府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②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救__灾______,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 _____赈__济______。
——摘编自张研、Biblioteka 贯杰《清史十五讲》栏目导航
27
[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中国古代基层乡村治理的演变历程及治理模式。 (2)史料二突出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提示: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 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 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 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
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 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栏目导航
16
(3)表现 ①汉朝:建立___常__平__仓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朝: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_____义__仓______。官仓救 _____大__灾______,义仓防____小__灾_______。 ③宋朝: __宗__族__内__部_____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④明清时期: __慈__善__组__织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栏目导航
5
3.汉朝 (1)特点 ①____丞__相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籍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③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编__户__齐__民____”。 ④政府定期进行____人__口__调__查___。 (2)发展: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间相互监督
北宋
保甲制 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明朝 __十__家__牌__法___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栏目导航
13
清朝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