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欣赏的文化派和中西文化观
——读《中国近代文化史》有感
前些日子对着长长的书单发愁,那么多名家的著作,到底该挑哪一本呢?思索良久不得果,却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了《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本书,一读之后便入了迷。
中国近代这段屈辱史在高中就学过,但是借着史纲课这一平台,借着写读书笔记的契机,我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一段屈辱史背后的文化冲突,实为一件大幸事。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新制度建立。
但是社会制度的鼎革并没有终结新与旧之间的冲突。
于是而有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
以专制与民主为例,辛亥革命创建民国提倡民主共和,但好景不长,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到军阀根据,都朝着专制这条主线靠拢。
另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
1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倡导民权,但工业文明思想尚未普及,大多数国人尊卑观念依然深刻,人权意识淡薄。
如此新旧冲突呈现山重水复的特点。
近代中国在文化上“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2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3二十世纪初期,不少文人学者针对“新旧冲突”提出各自观念。
在新旧文化方面,林语堂指出事实上我们长期以来陷入了泥潭:或是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标准简单地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激进派;或是死抱住中国传统文化不放,对西方文化采取拒斥甚至诋毁的态度,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保守派。
4于是渐渐形成西方文化派、东方文化派及中西调和的保守主义派,他们各自持有不同观点,对其他与之对立的看法进行驳议,由此引发中西文化大论战。
(一)各派之争论,中西调和之最。
西方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一个主张西化,即新文化,一个推崇传统文化,都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见《中国小说史略》附录,41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城代谢》34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3汪叔潜:《新旧问题》,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1915-09
4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只是片面的看到西方或东方文化的优或劣。
排孔成为西化的起点。
孔子是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象征,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权威。
但随着欧美风雨的来临,孔学变成了大问题,更有人直接亮出“排孔”的旗号,尖锐地指出“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墓,以涂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欲支那人之进于幸福,必先以孔丘革命”5。
1929年,胡适作《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正式提出“全盘西化”,后来提出“充分世界化”。
6他还称:中国事事不如人。
这种观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受到非议。
其一,胡适看待文化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
儒学是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这种精神支柱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深深融入于血液,若否定儒学的价值,不亚于摧毁国人的精神,一旦大换血,必定会引起社会大虚弱。
其二,胡适的“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并无实际异同。
“全盘西化”的言论越来越不适应于社会主流,渐渐受到否定,从而提出“充分世界化”。
当时世界西方占主导地位,那么世界化的本质就是西化,即向西方靠拢。
个人认为,胡适两种观点说法的转变,实有忽悠国人的意味。
在观念形态破力进程中,旧文化并未销声匿迹。
以“东方文化信徒”自诩的陈嘉异提出“中国之新命”的说法:“以民族对于人类生命上之文明之‘受’或‘与’之多寡,而定其民族之优劣,可知一个民族有其生存与发展之价值与否,实以其有无贡献于世界之文明以为衡。
”7但一味推崇儒家文化也是不可取的。
文人都知儒家部分传统已不适应时代需求,东方文化派否定的是全盘西化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应适当保留。
于是在文化论战中以退为进,陆费逵等人提出“融合国粹欧化”的出版宗旨,从单一推崇儒学转变到融会东西文化,这种转变实为中西调和。
与中西调和相类似的意识是附会中西。
调和与附会表现了传统文化受到强势西方文化冲击下力求自保的意识。
中西调和的保守主义派具有守旧性的特点。
中西调和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
李大钊说:“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而次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
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
5绝圣:《排孔征言》,载《新世纪》,第52号,1908。
6罗荣渠主编.文化的冲突.《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中册:合肥,黄山书社:376
7曹金祥:新浪博文,从西化到东化: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中西文化观,2009
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制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8其所言正是,我认为,文化调和论相比较全盘西化论及完全推崇儒学而言,更适应时代性。
据世界形势而言,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带了无秩序的市场经济,引发金钱至上的道德败坏,一战的爆发证明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性善向性恶改变和道德的缺失,西方迫切需要儒家文明中以道德拯救维持社会秩序的精髓。
而当时西方文化领先于东方文化,东方应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髓促进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不应舍弃儒学,以免重演西方的悲剧。
(二)近代文人中西文化观之比较,林语堂之最。
近代文人思想家看待文化普遍较片面,不是肯定西方否定东方,就是否定西方肯定东方。
前者如鲁迅等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批判反对的态度,而对西方文化较为欣赏。
鲁迅深感传统文化祸害国人,弃医从文回国后,号召青年说多看外国书丢弃中国书;陈独秀将中华民族列为劣质民族。
胡适更说中国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
后者如冰心等人虽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依旧心系传统文化。
无论是肯定西方还是肯定东方,这两类文人学者在文化选择上存在着“一元化”的倾向。
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提到东方文明、东方艺术、东方哲学,本有极优异之点,国人之思恋儒学经典或与欧西学者之思恋古代希腊文明同等,可见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评价极高。
但是他并不一味褒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其内涵早就深入人之骨,传统礼教、尊卑观念麻木人心,传统文化长久存在不覆灭的重要原因就是帝王将相保护该种文化,视为统治的思想基础。
由于长时间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为统治者所服务,文化的劣根性随着产生。
他在《萨天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巴掌很深,但是眼眶很浅。
他们的指头很粘,但是头颅很滑。
这是民族文化劣根性在国人身上的具体体现: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但是他对中国人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态度加以褒奖。
他认为“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
因为中国人能明知足常乐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处处想偷闲行乐,不复追求似有似无疑实疑虚之功名事业。
中国人遇事不爱走极端,推崇中庸思想,凡事“差不多”就行,所以比较爱好和平,大事化小,小事
8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载《言治季刊》,第三期,1918-07
化无。
但也因为知足,“这种特殊的品性,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9林语堂看待西方文化也从褒贬出发。
西方工业文明使得西方国家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超越东方的物质文明。
与此同时,先进思想如平等、民主等使人获得民权,人性价值得以体现。
但是西方的理性过度膨胀,相对忽略了感性等情感价值,从而使人性异化、道德缺失不利于社会发展。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都是优秀的文化。
林语堂看到中西文化站在中立的角度,既不过分赞扬哪一种文化,也不决定批判某种文化,这是近代文人学者中少有的。
“新旧思潮之大激战”,一方面是新文化的呐喊,另一方面是旧文化的哀鸣;一方面是“毁孔庙罢其祀“,另一方面是“八部书外皆狗屁”。
10今人视之,重审旧文化旧观念之时,当时文人作家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像林语堂一样对文化观具有辩证看法的少之又少。
文化是整体的、人类的、也是人性的,不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部分,都是可以吸收的成分,简单地说那种文化先进或落后恐怕都失之简单。
11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西方派还是东方派,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多多少少都看到了文化的两面性,并不提倡绝对西化和完全推崇儒家文化。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既不能缺少民族文化,需要民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也少不了引领时代的先进文化。
9应梅芳,邵芳:百度文库:浅谈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
10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2页。
11应梅芳,邵芳:百度文库:浅谈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