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则混合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则混合运算

四年级(下)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课后反思:毛远政: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

自然地得出其运算顺序、掌握运算规律。

潘幼莉:在本课中我把重点放在列综合算式和运算顺序上。

然后,我便出示12/2+12和12+12/2,让学生自己独立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得出:不管除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邓红微:四则运算的前提是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只有保证这些基本运算的正确性,才能在脱式计算的时候保证计算正确率。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同时,抽取早自习时间,进行四至五道基本运算的练习,时间虽短,但便于控制,学生正确与否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罗石明:四则运算对于运算的难度已经有所下降,比如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都没设为例题。

但是却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由两位数乘除法推导三位数除法和三位数乘法的方法。

我也适当补充相关习题,布置学生演算,以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李雪梅:从单元内容来看,这个单元没有趣味性,一味枯燥的运算学生不感兴趣,当然也不利于教学。

因此,教材的练习我是这么安排的1、添括号练习,添括号练习也要学生进行计算,但形式上只需要学生添加括号,对学生来说兴趣比较大。

2、算24点。

二十四点作为比较经典的数学游戏,除了动脑外,也可以考察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蒲言书:教材中的例3,是加减法两边是乘除的运算。

从应用题本身来说,又是新题型,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

在两难的情况下,都去突破,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逐个突破,各有侧重。

当然,没有割裂教材本意,通过题意帮助理解运算顺序,帮助突破重难点,这样才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李青蜓: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

杜玉华: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

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课后反思:毛远政:应用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要求,切中解题关键,灵活合理地选用解题思路,以便迅速合理地求得问题的解答。

要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潘幼莉: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杜玉华:运算顺序不成问题,但计算却成了问题,少部分学生计算出现错误。

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

李雪梅:教了这节课后,发现学生对于带中括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般都能理解、掌握,但在实际计算中却会犯各种错误,知识性错误、习惯性错误都有。

知识性错误主要是由粗心、没有审题引起的;习惯性错误则难说了。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一定要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做一步检查一步,提高正确率,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妨在教学中展示各类问题,让他们加以评判、订正,并在计算中加以防范。

通过评判及让学生一步一查,作业正确率有所好转。

李青蜓:“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

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

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邓红微:列式计算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

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182÷13)×(28-14)。

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罗石明:在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

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

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

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

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

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课后反思:毛远政: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以解决问题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把解决问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与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活动过程中得出运算顺序,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形成计算技能。

这样既克服了计算教学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罗石明: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对小括号、中括号的认识以及含有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练习中偶然接触过,也有些学生的家长早就帮孩子建立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一部分的学生的自信满满,导致教学重点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住。

李雪梅:四则运算的前提是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只有保证这些基本运算的正确性,才能在递等式计算的时候保证计算正确率。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同时,可以抽取早读课等时间,进行四至五道基本运算的练习,时间短,教师便于控制。

蒲言书:在教学中我加强审题。

即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

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405×(3076-2980)+2136÷89。

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题。

又如36×[100÷(20+5)]÷6。

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式题。

李青蜓: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玉华:现在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在教完中括号后,思维显得更是混乱了。

在解题时,出现学生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与中括号不恰当的使用,甚至很多学生在学完中括号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开始发生错误。

对于后进生,真正要从基本做起,首先要避免计算时发生的小错误,其次要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红微: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弄清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不同作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第三单元确定位置课后反思:潘幼莉:本节课我渗透了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

在小学数学课中都应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毛远政: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

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邓红微: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

罗石明: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军坐在从左数第4列从前数第3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都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

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李雪梅: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蒲言书: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 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借助班级的行与列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

这样的设计, 体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杜玉华: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毛远政: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潘幼莉: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

“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

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李青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有具体形象的图片到半抽象的点子图,最后到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蒲言书: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