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PPT

《六国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PPT

1.熟读课文,疏通句义,掌握字、词、句方面的文言知识要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 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1.李帧认为“六国皆欲为秦所为”,而“秦能独为之”,是 “得天助”。请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写出你对六国灭亡原因 的看法,题目就叫“六国新论”。
2.推荐阅读《苏洵散文选》《一代才臣苏洵》《苏洵故事》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 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 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 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 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 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2.删掉倒数第二段的语气词,朗诵并体会其变化。
3.调整倒数第二段语气词的语序,朗诵并体会其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1.改写文章最后两段,朗诵并体会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秦人恐。 积威劫,趋于亡,为国者,当三思。 皆诸侯,弱于秦,持大义,尚胜之。 天下大,从故事,苟宋亡,足可悲。
2.删掉倒数第二段的语气词,朗诵并体会其变化。
作者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请找出来并翻译。 明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改写文章最后两段,朗诵并体会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秦人恐。 积威劫,趋于亡,为国者,当三思。 皆诸侯,弱于秦,持大义,尚胜之。 天下大,从故事,苟宋亡,足可悲。
请试从文章的观点、写作意图和语言的角度,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观点
赂秦
虑患疏,见利浅,不知势
意图
借古讽今
谋六国图存之道
语言
生动、感性
平实、理性
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准确停顿。 2.充分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义,尝试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字义。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 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 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 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 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 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 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 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 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 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 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 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3.调整倒数第二段语气词的语序,朗诵并体会其变化。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 ,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 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 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 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 、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 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 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 国,可不悲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