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朗读第三段,注意以下文言知识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 可谓智力 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握以下句式 洎牧以谗诛 赵尝五战于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 举以予人
3、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_______ 思厥先祖父。 __________ 义不赂秦。 __________ 不能独完。 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C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 • • • • • • • • • • • • •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丧失,丢失,动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如果,连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朝着,动词 并力西向 名词,军队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事、战争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副词,还 良将犹在
得到,获得,动词 较秦之所得 适宜,得当,形容词 此言得之 能,能够,动词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想要,追求,动词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六 国 论
苏 洵
导入课文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 • • • • • • • • • • •
或曰……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以地事秦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才,副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终于,副词 始速祸焉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所以,因此,连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旧,形容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胜利,名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战胜,动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比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道赂 秦 力 亏 破 灭 之
道理上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 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抱薪救火 xīn
n dān 邯郸 há
i 殆尽 dà 下咽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或未易量 lià ng
为 wéi 国者无使为wè i 积威之所劫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合作讨论,文言知识积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也。 兵:兵器 善:好 弊:弊病 赂秦:贿赂秦国
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
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 • • • • • • • • •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 意为“冒着” n,满足。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要。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奉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E、李牧连却之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 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 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 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 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 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听课文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ng 六国互丧 sà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 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 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___今义:_______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省略句,省略宾语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7)赵尝五战于秦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力亏:亏损 道:原因
盖:因为
互丧:相继灭亡
独完:单独保全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学生朗读第二段,掌握以下文言知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 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 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秦—强 楚—大 齐—富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 E、可谓智力 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请同学根据历史、 文学知识讲述)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 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 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 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 明允,号老泉(“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愤,读诗 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 “大苏”(苏轼)、“小 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 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赂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1、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 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 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 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 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 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 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 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 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 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 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 亡。 2· 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 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 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 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 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 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 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