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轮复习通史课件

二轮复习通史课件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1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 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 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 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 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 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 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 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 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 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 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 朝继承并发展。 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 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 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 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 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 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 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 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 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 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 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 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2
【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 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 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 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 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 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 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 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 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 式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 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 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3
【重点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1)含义:“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 出来的处世智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世和 谐与社会和谐。所以“和为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 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2)表现: ①孔子的“和”。 “和为贵”:认为“和”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 基本准则,而且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术。“和而不 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表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是道 德修养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标准。 ②孟子的“和”: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决定荣辱成败问 题上,将人和看的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③董仲舒的“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而且将 “和”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④理学家的“和”: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 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十分重视人于自然的和 谐,认为人于自然的和谐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 境界。
2、经济上: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南方经济获得 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①农业上,精耕细作,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 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瓷器成为主要出口 产品,元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 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 婆革新棉纺织技术; ③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 的界限,商业活动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出 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 到空前水平;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海外贸易有 了重大发展。
2
【知识梳理】
1、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 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 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 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 (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 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 陶瓷(秦陶佣) 、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 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 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2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 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 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 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 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 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 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 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3
【重点透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评价、 作用。 (1)演变: ①秦朝:设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建立刺使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 利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④宋朝: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⑤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 司法;设立 厂卫特务机构,监视 、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2)评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封建统治; 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3)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 制主义的统治。
3、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儒。 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 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 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3
【重点透视】
2、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 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 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 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 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 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 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 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 现冶铁业。 ③商业。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 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 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 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①政治上: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②经济上:小 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 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 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 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 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 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 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 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 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 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 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 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3
【难点解析】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1)“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第一,礼指周礼, 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 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 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 为。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 束的,要用内在道德来约束自己。 (2)“仁”与“礼”的关系:①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 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 体表现。因此要克己复礼。还主张“为政以德。”②孟子 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 人的道行之一。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 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 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