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1982年,陈丹青出国前夜一九六〇年九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属上海市高教局和文化局双重领导,设五年制本科,校址在陕西路。

日后当我与葆元景山相熟时他们都说起那时经常从我家门口走过,有时到下面看电影。

美专的油画和雕塑系主任为涂克。

油画系教师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颜文粱、张充仁、周方白、孟光等。

首届油画系学生十五名,著名的三大才子是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1944-),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艺术指导。

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画部主任,1985年开始在上海油画雕塑创作组负责人,1988年移居美国,长期从事西洋画、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创作,作品曾展出于国内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并获多种创作及出版奖项。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出版《夏葆元绘画作品选》等。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手机进入绘画1 120cmcm×90cm 2005年葆元以其才艺出众修养深厚而得画界推崇,更被一大批在野绘画爱好者公认为是才子中的才子,他不甘于当时流行的苏派画风而早早在残纸破页中寻出欧洲艺术的真谛。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江南堂屋60cm×50cm 2014年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废弃的面粉厂60cm×50cm 2014年比葆元大一岁的魏景山似乎从来都没有决心化全部的精力去绘画,他的心思好像永远都脱不了音乐。

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到他家玩,他刚练全了老柴提协的第一乐章,兴致勃勃地一定要拉给我听。

就是以后到了美国,生活管生活,钢琴还得买上两架才舒坦。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六三年从预科毕业转入大学部的排行老三陈逸飞比葆元又小了两岁,他的古典音乐修养和葆元景山的相比几乎是零,凭我的印象,逸飞在七十年代末的最大音乐爱好就是听邓丽君。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作品上海美专的五年过去,恰逢成立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美专的油画雕塑系师生成了创作室成员,当时全室创作人员为三十六人。

其中油画组十一人,原本是老师的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原本是学生的有邱瑞敏、邵隆海、魏景山、程偕华、陈逸飞、刘耀真、王永强。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夏葆元,清高而从不会钻营拍马,怀才而不遇的文人,他似乎生错了时代,他因其性格而造成在那个社会中不得志的遭遇,毕业时被嫉贤妒能的红色领导分配到工艺美术研究室任艺术指导,与专业绘画脱节。

除了七一年底被选为参与“黄河组画”创作外,到约八十年代初那么漫长的岁月一直无缘参与题材性的油画创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于是,葆元便攻于素描,犹如肖斯塔科维奇无法写自己的交响曲而攻于四重奏一般。

葆元的素描信手而来仰或只是一种闲聊,仰或只是生活日记,处处可见他的才气,笔笔但见他处世淡然之性格。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在他家中谈着谈着他会拿起笔来(需与他单独相处的时候),在他那几本蓝布封面的写生簿里有我的画像,也有那幅陈丹青据说已找不到了的他的那张素描。

七十年代后半期的我几乎每周两三个晚上都在葆元那里度过,有时和他一起走去旭东家陪他俩画连环画。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丹青画《夏葆元画像》在他们合作创作连环画“鲁迅和他的青少年时代”之前,我和葆元旭东三人去绍兴等地收集素材,每天用井水刷牙洗脸,有个已记不得名字的小镇连电灯也没有,比那些周庄乌镇古朴得多。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画陈丹青像1976年葆元用炭精条所作的许多人物写生成了画界追崇的榜样,他小小的斗室也变成了新一代绘画精英求教的场所。

而我是他最没出息的一个学生,我的兴趣一直在音乐与绘画之间游离不定,以致被陈丹青起了个“艺术活动家”的绰号,辜负了葆元在七十年代中期每周二来我家手把手相教的苦心。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七十年代初,葆元与逸飞在一起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1971年,夏葆元和陈逸飞在上海西郊公园夏葆元的古典音乐修养很高,只是不会弹奏乐器而已。

晚饭后他的习惯是躺在斗室的长沙发上看书,室内的收音机里放着古典乐,他那灵活而调皮的双唇随着音乐起舞歌唱,再快的节奏他都能赶上。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记得一九八一年初春的北京之旅,同行的有葆元,林旭东,吴健,赵渭凉与我共五人。

在京时,因陈丹青不在由他夫人黄素宁借全聚德设宴请客。

期间我们还曾走访袁运生等名家并与一些朋友相聚,如徐纯中,刘柏荣等,还去了避暑山庄观光。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一九八七年四月,葆元在香港艺术中心“上海绘画--锐变中的中国艺术”和我父亲合影。

该画展被港台评论极高,认为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高上水平的展出”(台湾雄狮美术),对大陆绘画状况的概念由此而改变,画展的成功与反响在内地也引起震动。

这个由我背后一手策划的画展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一个完全的艺术家,为人忠厚诚恳,从不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

他的作品也历来受绘画爱好者所崇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我始终怀念他在七十年代初(1973)创作的一幅油画“行程万里”,好像当年陈列于南京路美术馆旧址的二楼一面朝东的壁上,画的是一个铁路火车司机站在车头的门口背光而立,画面说有多地道就有多地道,看了永远都无法忘怀,只可惜此画因遭批判现已不知遗失何方。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七〇年夏,魏景山和邱瑞敏等几位画家参与由文汇报组织的系列油画红色娘子军系列,发表后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七一年,他与陈逸飞合作的“开路先锋”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

魏景山和陈逸飞一九七七年合作的“占领总统府”是由著名军史画家何孔德推荐的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订件,画面上许多被同行啧啧称道的细部质感都出于景山之手,但面上的荣光似乎都让逸飞一人占了。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1976)现在逸飞飞走了此风不减却反有变本加厉之势,有些画册网站上的逸飞画展在他俩几幅合作作品的名单上干脆连魏景山的名字也删去了,我想逸飞知道也不会让他们这么做的。

至于魏景山从未露面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和华国锋”(和韩辛合作)更是精采绝伦,撇开政治内容不谈该作应是中国油画近百年来屈指可数的精品之一,几年前听韩辛说起这幅画扔在油雕室仓库里无人光顾已几乎废了。

魏景山为人和气真诚,我家人都喜欢他,他也为我家中几乎所有成员都画过肖像。

一九八〇年景山韩辛在我家中(我的部分已除去):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一九八四年,景山和我在上海美术馆(我的部分已除去)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八十年代初,景山,葆元与朋友们在一起。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三位才子中年纪最轻的他因各种机遇和自身的能力最为国人所知晓,在中国可能已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光是在艺术界,恐怕连踏三轮车和卖菜的也晓得。

逸飞的匆匆离去颇有诗意,让人感动。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早年逸飞的众多作品都是与当年绘画界的几位佼佼者合作而成。

第一炮打响他名声的是一九六九年冬天的水粉宣传画“金训华”,金是抢救国家财产牺牲的农场青年,这幅画因受到江青的肯定而在党刊《红旗》杂志12月刊封底上发表,这是红旗建刊以来第一次发表绘画作品,影响极大。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这幅画早期的“三易其稿”是由逸飞的发小徐纯中主稿,逸飞在后期参入并与徐纯中各自画了一幅色彩画,而最后在红旗刊登的其实是徐纯中作的那幅。

应中央指示作品作者要用笔名,徐景贤向姚文元汇报时定了用“逸中”此名。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开路先锋宣传画“金训华”出名后不久逸飞入了党并担任了油雕室领导,多年后逸飞曾说,金训华一画对我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

逸飞以自己本名亮相的是一九七一年著名“黄河组画”中的“黄河颂”,四幅油画组画不久遭到批判,只有逸飞的那张黄河颂后来在全军美展露面。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兴旺发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鲁迅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在当年美校的一班同学中,陈逸飞真称得上是个黑马,他在各方面都很努力,在众多竞争者逐渐脱颖而出。

但逸飞有一次对陈丹青说,“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学夏葆元。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八十年代初,逸飞和我父亲在美国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八十年代初,逸飞,韩辛和我父亲在美国二哥家中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八十年代初,逸飞和前妻张芷在美国家中一九七〇年的五月,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发表激发了全国艺术界的兴奋,一九七二年由解放日报组织的“黄河组画”在上海也引起从未有过的轰动。

那是在上海美术馆南京路成都路旧址,展出了四幅犹如宽影幕式的巨作“黄河”油画系列,作品幅数与钢琴协奏曲四个乐章一样也是四幅,统一尺寸每张都在一米半左右高,三米半左右长,是由当时的解放日报组织的。

第一张“黄河船夫曲”是严国基画的,那滔滔奔腾的黄河水画得实在逼真,第二张陈逸飞画的“黄河颂”也确是很有气派,第四张“保卫黄河”好像是由二三个画家合作的(作者名字已不记得了,好像有王永强),而几乎所有的正宗派画家和野路子美术爱好者都把目光钉住了夏葆元画第三张“黄河愤”。

夏葆元的“黄河愤”绘画手法与常见的不同,老练果断潇洒,描绘手法极其大胆。

或许是葆元忘记了把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政治观念充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一道强光之下,八路军战士的脸居然铁青而没有血色,显得与当时的政治标准有些格格不入,不知是谁说这有点宣扬战争恐怖论,于是乎一大堆批判的帽子压了过来。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的“黄河愤”一九七三年,尽管政治的空气仍然是十分地浓郁,当局在文艺上不断展示自己的宣传攻势,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美术。

上海的市级画展照例也都是为当局政策的涂脂抹粉。

当时有良心的艺术家还是可以从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并传递出一些个人的艺术理念。

逸飞的双连画“红旗”就是那年令人瞩目的好作品。

虽然最终它也没有逃脱被批判的厄运,但这两幅画还是鼓舞了一批爱好艺术的人。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的双连画“红旗”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的几张早期素描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与陈逸飞大刀阔斧的苏派绘画风格截然不同的是魏景山刻划细致含蓄,充满人文气息的抒情。

尽管他们同出师门(老师中包括著名的马克西姆班出身的俞云阶),但景山似乎从欧洲绘画与音乐中吸取了更多的养分,加上他卓越的艺术气质,使他的绘画与那般苏派风格的同学拉开距离。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作品景山对艺术的追求犹如他在描写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巨幅肖像画中的主人公一样,远离政治纷争而专注于艺术,在画布面前,景山的思想只有色彩和笔触,只想到如何刻划才会更令自己满意,从不在意名利地位与座次。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作品真正的艺术家本应是这样的,不是吗?丹先生(圈内对陈丹青的称谓)对景山创作于一九七七年的油画“陈景润”(约100cmX200cm)有如下精辟的说法,“画面上端留置的大片昏暗,计黑当白,陈景润替代了巴罗克时期的欧洲人,而油灯在桌案书堆中流溢的清辉,在我看来,是旧上海西洋美学投射在七十年代的余辉返照,幽深而温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