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书评精选

文化书评精选

林先生的小孙女作者: [法国] 菲力普〃克洛岱尔读菲力普〃克洛岱尔小说《林先生的小孙女》有感(2012-02-12 11:30:35) 文/屈文平《林先生的小孙女》是法国作家菲力普〃克洛岱尔的一部重要作品。

起初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或者故事类的书。

尤其这本书,还是级女声尚雯婕的翻译作品。

一直以来,超级女声里的小姑娘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群花瓶,属于华而不实、浮躁、骚动的一类。

可看完《林先生的小孙女》这本书后,我觉得尚雯婕算是个小才女。

小说讲述了因为战乱使林先生失去了妻子、儿子、儿媳妇,唯一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就是小孙女桑蒂。

在国际间人道主义的救助下,林先生和小孙女作为难民,转移到了另外一个远离战火的国家,这里他看不到一处熟悉的风景,听不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也嗅不到一丝熟悉的气味。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林先生的一切都是索然无味的。

虽然离开了祖国,可他的思想依然留在曾经熟悉的那片土地上,他经常会想起失去的亲人,想到她们的音容笑貌,想到他们死亡时的情景。

他的身上带着一包祖国的泥土,还有一张已经保存了数十年,几乎看不清楚任何内容的照片。

作者选取的这两个细节,真的非常感人,泥土代表着祖国,照片代表着亲人。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可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永远埋在心间。

他认真细心地呵护着小孙女,生怕她被歹人抢走,怕她吃不好,穿不暖,怕她休息不好。

为了让小孙女健康地成长,他经常带着小孙女,在住地附近的公园散步,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散步过程中,林先生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叫巴克,是位当地人,失去了心爱的妻子。

经常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妻子曾经操作过的旋转木马,抽着闷烟。

巴克先生也是一位感情比较细腻的孤独老人,他每天去公园静坐,与其说是散心,不如过是在追忆死去的妻子,一种对亲情的思念和凭吊。

两位老人相遇后,彼此孤独而受伤的心,开始有了一股温暖。

真挚的友情抚慰了林先生失去家园和亲人后,那颗受伤的心。

他通过翻译小姐向海港太太,申请每天给他一包香烟。

拿到第一包香烟后,他去公园找巴克先生,没有见到,怅然若失。

第二天,他拿着两包烟去公园找巴克先生,并向翻译小姐学习了‚你好‛法语,希望说给巴克,表示自己的友好。

而巴克先生也学会了林先生的家乡语言‚你好‛。

这是多么真挚多么可爱的一种友谊呀!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却心有灵犀,彼此学会的对方国家语言就是‚你好‛。

这虽然只是一句司空见惯的问候,但是放在两个不同国家的老人身上,却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巴克先生二十岁时,被迫拿着枪去过林先生的国家,参加过战争。

战争对于巴克先生来说,同样也痛苦的,尤其是当他遇到林先生后,他内心的良知受到深深的谴责。

林先生使他想到了自己的过去,想到了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疮痛。

他很坦诚地向林先生讲了自己的过去,他请林先生喝酒,给林先生的小孙女送礼物,请林先生吃法国大餐,是一种彼此间真挚友情的使然,也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两位孤独的老人用彼此的真诚、善良、友好、热情,给予了对方以温暖,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生活的乐趣。

在失去了亲情的情况下,是友情支撑起了他们,这份真挚的,难得的,美丽的友谊之花,温暖并芬芳了他们的生活。

当难民局的人告诉林先生,他要被安排到另一个地方去的时候,林先生内心顿时失落起来。

尤其是他还没有来得及跟巴克先生告别,就被汽车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这使他再次陷入了孤独,有一种失信于老朋友的感觉。

他内心感到非常的不安,总想找机会走出那个封闭的院子,去告诉巴克先生,自己换了住地。

当他试图从大门里朝外强行闯出时,却被门卫和管理人员拦住了,一支针剂注入体内后,他昏厥了过去,醒来后时间已不知道过了多久。

尽管如此,他见巴克先生的想法从未消退,反而更加强烈了。

于是,他瞅准机会,找了一处围墙比较矮的地段,翻墙跑了出来。

一路步行,直奔城里而去。

路上他还跌了一跤,弄得浑身都是污水,阳光照射后发出一股难闻的恶臭。

但他不去理会这些,鞋子走丢了,浑身即饿又渴,充满了疲惫,但他依然很坚定,终于他看到了经常和巴克先生见面的那个公园。

就在他急切地要穿过马路,去给巴克先生一个拥抱时,一辆飞速而来的汽车夺走了他的生命。

表面上看,林先生是为了一份纯真的友谊,为了一份对朋友的信誉,失去了性命。

可实际上,他历尽千辛万苦,所寻找和追求的是一份爱和温暖,一份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温暖。

小说读到最后,作者才若隐若现地告诉读者,林先生的小孙女其实就是一只孩子玩具,他的小孙女已经在家乡的战火中被炮弹炸死了,小孙女怀里经常抱的一只玩具,成了林先生的眼里的小孙女,也成为他生命最后的一种精神寄托。

读完整个小说,掩卷之后,一份深深的感动搅动得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为灾难里的人民,为和平年代的人类,燃一支香烟,祈祷!《林先生的小孙女》,(法国)菲力普〃克洛岱尔著,两年前就知道尚雯婕出版了第一部译著《林先生的小孙女》,一直想读一读,这次趁网购新书的机会买来了这本书,翻开后便再也放不下。

这几天一直在读,被菲力普〃克洛岱尔打动,被书中的主人翁林先生,被他的朋友巴克先生,被林先生襁褓中始终未发一声的小孙女,被我们可爱的超女尚雯婕……这是一部与战争有关的小说,战争的背景却退到了远处,主人翁的国籍也被淡化了,甚至人物的名字。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人物也很少,一位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的林先生,一位因失去妻子而孤身一人的胖先生(巴克),一位林先生的孙女。

林先生抱着自己的小孙女随着逃难的人群搭船来到了一个西方国家,被当局安排于收容所。

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语言,他非常孤独。

他常常抱着孙女到公园散步,在那里遇见了曾在东方参加过侵略战争的巴克先生。

巴克因思念死去的妻子,每天坐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公园外面,回想妻子活着时的情景。

两个男子语言不通,却成了朋友,彼此拯救了对方,相互成了对方的希望和寄托,将他们连接在一起的是林先生怀中的小孙女——‚一个宁静、恬然、永恒的小女孩,一个属于黎明的小女孩,东方之女‛……极强的小说感,极强的文学性,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简练、精确的语言,质朴动人的描述,文字间传达出的浪漫情怀,作品中透出的人情味和温暖,让我感动并心生欢喜。

我喜欢这小说,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菲力普〃克洛岱尔,也丝毫不掩饰我对尚雯婕的欣赏和喜欢。

‚年迈的老人伫立在船尾,怀揣一只很轻的行李箱和一个比行李箱更轻的新生儿。

老人名叫林先生。

他是唯一知道自己叫什么的人,因为周遭所有的至亲故友均已过世。

‛‚他伫立在船尾,祖国,这片属于他的祖先和死去的故人的土地,在他眼前渐行渐远,而新生儿在他怀里沉睡。

祖国渐行渐远,化作一个极小极小的点,林先生看着它在海平面上消失,这样过了几个钟头,任凭海风呼啸着把他像木偶人一样吹得东倒西歪。

‛小说开头的译文便给我很好的感觉,接下去让你欲罢不能。

读尚雯婕的汉译,我不时想到她的法语歌,那准确、流畅、动人、带点磁性美的声音。

小说中,林先生总爱为他的一声不响的小孙女唱一首歌:‚清晨终究会来,光明一定重回大地,新的一天终会来到,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妈妈。

‛这首意味深长的歌出现了多次,成为整部小说的背景音乐。

小姑娘是希望的精灵,是一个象征,是真正的小公主。

小说的结尾,林先生被迫与巴克先生分别多日后得以重逢,一辆汽车撞飞了林先生,小孙女却毫发未损。

救援队抬走了林先生,小孙女被巴克先生紧紧抱在怀中,小孙女的命运有了托付。

林先生还能回来吗?相信每一个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对他们三人报以祈祷和祝福……在战争中,人首先得生存。

然而,‚是生存更重要,还是生活更重要?‛‚‘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活着’。

‘生活’往往比‘生存’要求更多的东西。

爱、亲情、友情。

‛这部小说‚用最最简单的情节和语言去研究一个相对深奥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真不是一本简单的书。

‛(见尚雯婕译序)。

在我,还从中触摸到了时代冷漠与灰暗中的一层温暖底色,看到了人在困境中相遇相知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主题。

两个人物让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和瑞德——有了真正的倾诉对象才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本书值得收藏,有机会我还想买本法文版的。

《林先生的小孙女》,《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 Linh》。

《林先生的小孙女》讲的是一个难民的故事,含蓄的背景交代引起了我做为读者的好奇。

作者在描述林先生的家乡时用了稻田,黑发,辫子,竹篾和水牛等字样的名词,这些农业,人种,动物的特征都指向主人公的祖国在北回归线附近或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再加上小说作者又是法国人,因此与法国颇有些纠葛的‚越南‛便呼之欲出。

林先生不仅是难民而且是战争难民,但小说并没有写出现代修罗场发生的时间。

巴克先生说他年轻时去过林先生的祖国,还参与了非正义的战争,如果他是为法国打仗,那么巴克说的应该是二战后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5年9月-1954年7月),著名的奠边府战役后,法国人撤出,越南分裂为南越北越。

在那以后还有第二次(越美)和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越中),导致林先生失去家人的很可能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美国越战),因为文中提到难民宿舍的两家人和林先生都是从南方省份逃难到法国的,南越这个地理概念应该和美国越战(1959-1975)有关。

不过巴克的岁数却对不上,书里林先生给人印象有六七十岁,巴克的年纪与林先生相仿,略年轻一点,可如果巴克在1945年时仅20岁,那么最晚在1975年见到林先生时也只不过才50,和六七十差了一大截。

一个解释是法国人对"老"的概念和我们不同,林先生可能还不到六十岁,但菲力浦.克洛岱尔没准儿就觉得这个岁数已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

还是回到正题。

由于亲人在战争中不幸死去,林先生精神失常,但他没有攻击性,只是时刻怀抱桑蒂生前玩过的布娃娃,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小孙女,在遇到巴克之前,这个虚幻的执着支撑着林先生的生存意志。

老人的求生欲极强,当原来的生活分崩离析后,他长年所依赖的活着的基础和信念几乎化为乌有,可就在人生即将覆灭的当口,林先生的本能迅速自救,立刻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无容臵疑的活下去的理由,小孙女桑蒂没死,弱小婴儿需要唯一的亲人林先生无条件地为她活着。

老人让自己相信了那个布娃娃就是幸存的桑蒂,于是坍塌的世界得以修复,他抱着小孙女远渡重洋来到异邦,合情合理地让日子过下去。

然而遇到巴克后,林先生有了变化,他的触觉敏锐丰富起来,开始和这个世界建立新的联系。

一个独立于桑蒂之外的新巢初见规模,如果后来没有中断这个搭筑,我相信渐渐地林先生生存的合理性可以不用依附于小孙女,没有桑蒂,林先生也能够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其实变化已经发生了,当他被送到精神病院后,仅有布娃娃小孙女的陪伴已无法使他安静度日,林先生日渐茂盛的感觉枝蔓已向高墙外伸展。

和在难民宿舍相比,林先生复苏的内心下意识地渴望着一个真实的生存理由。

他想念巴克,巴克是他重返现实世界的救赎和浮桥,巴克的友情就是生存的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