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企业竞争力分析

建筑企业竞争力分析

建筑企业竞争力分析建筑企业竞争力分析摘要: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江浙的建筑业发展模式,了解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发展和建筑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力构建。

本文研究发现,建筑企业竞争力构建的重点是:战略成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等。

关键词: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竞争力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分析某一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关注其行业特征。

建筑行业中的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在竞争力构建上的差异源于其建筑产品的差异,以及建筑业的生产方式、交易过程的不同。

建设市场中的产品,即建设项目总是千差万别的,无法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并且生产周期长,市场瞬息万变。

因此,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必然有其独特性。

一、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建筑企业竞争力是指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整合和运用内部与外部资源,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建筑企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优化传统生产要素的能力:劳动力、资金和自然资源;2.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信息、知识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

如何判别建筑企业的某种能力是否为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是顾客价值、稀有性、难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其核心含义是,从建筑企业的客户的角度看,资源是有价值的和不可替代的,而从建筑企业的同行业竞争者的角度看,则是不可模仿的和具有生命力的。

1.为业主创造价值顾客价值是指那些能为建筑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能力。

顾客价值促使企业形成并执行战略,从而为特定的客户创造价值。

这实际上是以客户为导向的竞争战略,战略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建筑企业对建筑市场潜在客户的理解程度(市场潜在机会)。

2.难于模仿性企业竞争力的难于模仿性是指其他企业在短期内不能轻易地建立起相类似的能力。

主要原因是:其一,企业发展历史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可能会让企业拥有在其他历史时期成立的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其二,无法分清企业如何整合资源而取得的竞争优势,即由于无形资源的价值的不可见性或模糊性,使得竞争对手无法清楚的了解企业怎样利用起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而取得竞争优势。

社会负责性,这意味着许多企业能力是负责社会现象的产物,如企业内领导者之间以及领导者与员工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以及在供应商、分包商和业主之间声誉和战略伙伴关系等。

3.不可替代性企业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是指由于企业的某些资源由于不具有战略对等性而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

一种能力越难被替代,它所产生的战略价值越高。

能力越是不可见,竞争对手越难找到它的替代能力,越难模仿它的战略价值。

如企业的专有知识以及建立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信任关系基础之上的工作关系,就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信任可以作为一种能力而成为核心竞争力。

4.稀有性能力的稀有性是指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拥有的能力。

其具有的独特的价值,是企业专用性资产,比如企业信誉。

我们同时还必须注意,任何一种能力都有其生命周期。

随着市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企业要想维持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调整其竞争战略,并以不同的方式充实和整合战略资源。

我国在对外承包工程中拥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与外国建筑企业相比,这是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低成本的劳动力,使我国的国际承包商在承包劳动密集型项目上与西方国际承包商相比占据了比较优势。

我们同时还必须注意,任何一种能力都有其生命周期。

随着市场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企业要想维持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调整战略,并以不同的方式充实和整合战略资源。

二、江浙建筑行业竞争力分析江浙建筑行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发展出了适合自身特定的政策、市场和人文环境为支撑的模式,其宏观环境和微观治理都有其值得借鉴之处:1.政策优势:政府的松绑与支持江浙各级政府对建筑业发展坚持“放水养鱼”的管理思路,采用“培植税源”的开明政策,如“基数承包,一定三年,低幅递增,先征后返”等,造就了一批民营建筑企业集团,实现资产快速的增长,加速了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并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逐步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明显的体制优势。

2.市场优势:高效活力的经营机制。

江浙的建筑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后,产权把管理层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管理制度、监控措施越来越科学,逐步构建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3.人文优势:企业家精神江浙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特别诚实守信”,在艰苦创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塑造了企业家的现代精神。

而江浙的建筑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们又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和团队精神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

4.市场开拓和品牌战略江浙建筑业的发展始终把立足点放在市场开拓上。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江浙建筑业抓住了支援大庆、新疆、深圳等地建设的契机,迅速形成了江浙的第一批外埠市场。

上海浦西改造、浦东开发和北京承办亚运盛会的契机,很快占领了国内建筑市场的制高点,提升了建筑队伍的综合索质。

北京办奥、上海办博的契机,在主流地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将江浙建筑业和江浙建筑队伍的影响辐射到全国。

抓住了中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建筑市场上打响了江浙建筑的品牌。

5.注重质量管理江浙建筑业的大特点是从业人员多、施工项目多、分布区域广,这就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由于江浙建筑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十分重视、抓得实在,因而,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安全管理在全国同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江浙建筑业百亿元产值死亡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发挥集群优势统一协调本省队伍与当地建筑行政主管部门、业主和用工单位的关系,避免了本省各外出企业在外埠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法经营,针对乡镇建筑队伍资质等级普遍偏低、出省进城施工难度较大这突出问题,八十年代中后期,全省各县 (市) 纷纷组建了联体形态的经济组织——第二建筑公司,乡镇建筑企业挂二建公司,共用资质。

九十年代以来,不仅巩固了江浙建筑企业在省外的原有市场,而且成了开辟国内新市场和走向境外市场的排头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江浙建筑业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作用低的不足,使得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江浙建筑队伍仍然能活跃于境内外建筑市场并取得骄人的业绩。

由数十家实力较强、发展后劲较足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集群,是做大做强江浙建筑业的中坚力量。

建筑业作为一般竞争性行业,市场准入低,技术要求不高,属国资退出的范畴,其中的民营经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江浙建筑业发展改革实践证明,凡是产权明晰到个人的民营企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国家或集体股份通过资本搭车,进行适当参股,都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因此,从中国国情和行业的现实出发,民营化始终是建筑企业改革的最终方向,而解决好产权制度问题是发展民营经济的的头等大事。

江浙建筑企业凭借上述三大优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产权制度上,由单一的资本结构走向多元化;在战略定位上,由规模扩张走向品牌经营;在经营手法上,由简单扩大再生产走向资本经营;在业务范围上,由专业的土建施工走向多元经营;在地域开拓上,由省走向全国直至海外市场。

三、建筑企业竞争力分析根据Porter的产业竞争力量模型,可以建立建设市场的竞争力量模型,五种竞争力量的强度决定行业的盈利率。

对于建筑企业,其具体描述如下:1.新进入者多数大型承包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因而,建筑行业的新进入者为建设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力量。

建筑企业可以从品牌、资源、资质、成本管理等方面来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保证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

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市场进入的现有障碍和现有竞争者的反应。

对新进入者形成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1.品牌:建筑行业的新进入者,他们还没有在该行业经营的业绩:竞争者近年来的业绩是建设市场买方考察承包商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新进入者由于没有类似环境下承包工程的经验,可能会造成工程拖期等风险,业主因此会拒绝新进入者。

品牌确认形成了障碍,使新进入者要花费巨资克服客户对品牌的忠诚。

广告宣传、客户服务、行业领先、以及产品差异都是形成品牌确认的因素2.资源:建筑市场的新进入者,需要动迁经营基础,实施项目所需的全部资源必须从总部所在地迁移至目标市场,动迁大量资源所需费用是一笔较大的支出。

大量的资源:新进入者由于在目标市场没有。

参与建设市场竞争必须投入大量金融资源,这对新进入者是一种障碍,特别是在市场研究开发(如当地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等)这类不可恢复的支出需要资本时,尤其如此。

3.资质:必须向客户证明拥有满足客户需求的管理技能和经验:这些年,作为影响工程成本关键因素的学习曲线和经验曲线得到了广泛的讨论,经验曲线包括了许多因素,它比学习曲线具有更广的外延涵义,同时也是一种进入障碍。

根据这一概念,建筑企业的单位成本随着经验的增多而下降,这种下降可能是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曲线等产生。

而没有“经验”的新进入者,可能需要较高的成本。

4.成本劣势:现有竞争者无论他们的规模如何,都比潜在竞争对手(新进入者)具有成本优势。

这些优势可以来自于学习曲线效应、经验曲线效应和专利技术等。

如资源动迁成本要比新进入者低很多。

5.技术和政策壁垒:政府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对建设市场进行干预,以限制和排除外来竞争者进入其建筑行业。

如许可证的存在就是一个政府干预市场的例子。

我国在入世谈判所做的承诺中,不向国外承包商开放工程地质勘察市场,也是政府干预建设市场的例子。

实际上,每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经济,均设置了许多技术和非技术壁垒。

6.现有竞争者的策略性行为:现有竞争者有可能为保住市场份额,或因全行业能力过剩而降低价格;另外,建筑行业增长率低,影响该行业对潜在竞争者的吸引。

2、替代产品建筑业的替代产品或服务是与建设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

建筑企业当前最大的替代产品或服务是建筑业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合同管理模式,主要是承包商所介入项目建设周期阶段的扩大和工作范围和责任的变化引起合同管理模式的变化。

如最近十多年出现的PFI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等项目融资建造模式(其包括了BOT(建造-运营-转让)或BOOT(建造-拥有-运营-转让)等融资建造工程项目的新模式),对传统建造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采用这种建造模式的项目经常是国有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投资额巨大,风险大,但收益也大。

对承包商而言可作为项目投资方和施工方角色参与建设市场的竞争。

上述的BOT等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其在价值链方面与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以替代品提供者单独列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