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据此回答1~2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上升的、前进的变化趋向
2.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这里强调的是()
A.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这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C.意识是不运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这说明()
A.静止是不存在的
B.静止就是运动
C.静止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恩格斯说:“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据此回答6~7题。
6.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D.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7.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陷入()
A.绝对化和片面性
B.唯物主义和片面性
C.形而上学和绝对性
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8.我国有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D.任何运动中都存在着相对静止
“事物在一瞬间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
”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这种说法()
A.承认运动的存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否认物质的存在
D.前后自相矛盾
10.上述材料表明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物质性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据此回答11~12题。
11.慧能的观点()
①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③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④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者()
①只承认物质的运动,而否认精神的运动②离开物质谈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④否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运动的绝对性是指()
A.运动的无条件性
B.运动的有条件性
C.运动的可知性
D.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14.静止是()
①运动的特殊状态②一种不显著的运动③绝对的不运动④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和事物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发生质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高考体验零距离
15.(2002·全国高考)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研究性学习创新题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物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物种。
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此回答16~17题。
16.物种的自然灭绝和形成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B.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D.事物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7.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造成近代物种丧失速度加快。
这告诉我们()
A.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五条件的
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2003年5月7日,本世纪首次“水星凌日”天象奇观如约而至,整个过程持续5个多小时,天文学家在此之前作出了准确的预测。
据此回答18~19题。
18.“水星凌日”的发生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19.天文学家对“水星凌日”作出准确预测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0.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下面的选项中符合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坐地日行八万里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④静就是动,动就是静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毛泽东同志有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2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
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
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了()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24.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
净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
(1)为什么说世界“又动又不动”?
(2)上述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5.2003年4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美英科学家又观测到6颗新的木星卫星,从而使木星卫星大家庭的已知成员总数达到58个。
新发现的木星卫星都比较小,其直径仅有1.6公里。
它们围绕木星运行,其运行轨道距离木星数千万公里,而且绕木星运行方向都与木星自转方向相逆。
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C 2.A 3.D 4.A 5.D 6.A 7.D 8.A 9.A 10.B 11.B 12.B 13.A 14.C
二、高考体验零距离
15.C评析:本题考查静止相对性的含义,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
克拉底鲁显然是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
可见,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C。
三、研究性学习创新题
16.A 17.C 18.C 19.D 20.B 21.A 22.C 23.B
24.(1)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
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三,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又动又不动”。
(2)第一,既然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反对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第二,必须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反对夸大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东西。
25.(1)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美英科学家观测到新的木星卫星以及发现其运动轨道,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加深。
(2)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新发现的木星卫星都绕木星按一定轨道运行,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普遍性、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