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和对策(一)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和对策(一)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和对策(一)
摘要]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并出现逆转现象。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宏观角度看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从微观角度看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不能形成硬预算约束;从中观角度看是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社会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层次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约束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政府;硬预算约束
一、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79-2005年统计公报上的有关数据,使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1979-2005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4%,资本积累贡献率为68%,劳动力总量扩张作用为2%,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30%。

1979-200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41%,劳动投入总量增长率只有2.42%,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年均增长约为14.88%,比经济增长速度高出5.48个百分点:投资率平均为36%左右,在经济扩张期投资率往往超过40%。

高投资增长率和高投资率,源于居民收入增长和较高的储蓄倾向以及外资流入的增长。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9年底的210亿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147054亿元,年均增长28.7%。

1979-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FDl)流入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5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于GDP和劳动投入总量的增长率,197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3.6%,2005年已升至48.6%。

另外,1989—2005年每万吨标准煤带来的GDP产出值平均为0.44亿元/万吨,每年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16.9%,1997-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值占总出口贸易值的比重平均只为17.49%。

这些数据指标可以清楚地表明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是粗放型的。

(二)经济增长方式出现逆转现象
1979—1995年期I、司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劳动力保持较高增长(为3.09%);
(2)资本存量出现了较高增长(为9.46%);(3)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4)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

然而这一经济高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高增长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在1995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就业增长率明显下降,仅为1.2%,出现经济高增长、就业低增长的情形,中国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二是资本存量高增长(为15.6%),比1979—1995年高出6.2个百分点,结果资本生产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减去资本存量增长率)由正(为0.5%)变负(为-3.6%),下降了4.1个百分点,表现为资本深化过程,劳动人均资本增长率高达10.6%,是全世界各国最快的资本深化过程,几乎比1979—1995年期间高出4个百分点,出现资本替代劳动、资本排斥劳动的情形:三是人力资本高增长为2.8%,由于这一时期扩大了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数额,2003年中国高等在校生已经居世界首位;四是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到0.3-2.3%之间(按资本与劳动不同的权重计算),大幅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

这表明,1995—2005年I司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低下,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

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1979—1995年,间的4.63%下降到1996—2005年间的0.6%。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轻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各级政府片面追求GDP总量的增长,重复建设、铺张浪
费严重、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靠国内高储蓄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需求拉动,而不是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另一方面靠对外贸易拉动,出口产品大部分为处于价值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出口较少。

形成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宏观角度看是由于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越位和错位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不应该充当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或者直接去干预微观经济行为。

古典经济学的市场万能论是以市场能完全自由出清为假设前提的,但现实是由于存在市场的自然和人为垄断、经济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工资和就业刚性等原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守护神”的角色。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的职能是由政府代理人来完成的,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都有自己相对的经济利益,都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冲动,而不会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人。

集体行动的逻辑必然使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不会因为他们是在为集体做出选择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在缺乏激励和约束时很少会有作为负责的代理人单纯为公共利益考虑来行动,所以在实现社会利益和自己利益均衡的博弈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的行为。

政府管理职能缺位是指政府该管的事情而没有去管,即政府没有去做市场不能够做的事情;越位是指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却去管了,即政府做了市场能够做的事情:错位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明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三位一体的增长模式。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表现在:(1)政府调控职能方面,没有形成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市场环境,存在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与行业垄断,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收入分配公平、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力度不够;(2)市场主导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市场在许多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上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政府部门掌握着电力、成品油、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配置大权;(3)在企业价值创造方面,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现行的企业增值税政策使政府部门成为GDP产值创造的主要推动者,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而没有真正从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方面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二)从微观角度看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形成硬预算约束
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仍然掌握一些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大权,再加上政府官员有追求GDP总量增长的政绩压力,企业很自然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政府附属物,成为各级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企业和政府相互寻租,企业廉价和低效率地使用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没有硬预算约束的压力,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人规模重复建设和扩张来获得企业提供的丰厚租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