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五、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 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以向下和 向源头侵蚀 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横剖面呈“ V ”型
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 河谷两岸 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在
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 U ”型
三角 洲 平原
河流入 海口的 口外海 滨地区
海口时,流速极
缓,河流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 河口前方,加上 海潮顶托形成三 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 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 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图示法记忆河谷的形态分布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
考情
播报
一、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 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 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 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 貌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 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的物质 风化作 温度、水、 用 生物 侵蚀作 水、冰川、 用 风力、海浪 等 搬运作 风、流水、 用 冰川等
河漫滩平原 (2)类型:冲积平原,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河流中下游)和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的口外海滨地区)三
部分组成。
组成 部分
分 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 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洪积平 原 山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 前 扇或冲积扇,各个洪 势逐渐降低,堆积物 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 颗粒由粗变细 洪积—冲积平原
河谷形 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
蚀方式
以下蚀和向源河流下蚀减弱,
头侵蚀为主 侧蚀加强
以侧蚀为主
河流在凹岸侵 河谷横剖面呈 河谷形 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 蚀,在凸岸堆 “U”型,上游 “V”型 积,河谷出现 窄而深,下游
连续河湾
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 河流搬运能力 减弱的情况 下,沉积而形成。
堆积作 外力减弱或 用 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
柴达木的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地貌
黄河壶口瀑布
流水溶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海浪堆积地貌
三、外力作用的时空差异
•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而太阳辐射 能具有时空差异性,所以外力作用具有时空差异性,所以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不同。 比如: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 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 冰碛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的海蚀柱、沙滩等。 •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比如:风力 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在风力搬运途中 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 点
河漫 滩 平原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 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 河流 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 地势平 中 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 坦、宽 下游 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 广 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 原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
河流到达海岸入
地貌特点
第2课时《外力作用形成 的地貌》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纲 点击 2 .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 响。
3.举例说明流水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以区域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外力作用对地 貌的影响。 2.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
地质年代风积作用 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
解析:甲处是位于山地与平原之间河谷谷口的冲积扇,是
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时,水流速度减慢,水流携带的泥沙 逐渐堆积而成。该处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B
(2)A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 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分布 形态 聚落 密度 高 原 山 区 平 原
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1.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处的地貌类型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峰林 滑坡 地震 B.冲积扇 D.火山锥 泥石流 火山喷发 C.新月形沙丘
(
)
(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 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
1、请同学们思考这段文字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经过哪些外力作用所形成?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哪种外力的什么作用形成的?
3、黄土高原上被流水搬运走的泥沙对那种地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1、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 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 地荒漠化
四、各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 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 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 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 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 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 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 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 浩瀚的黄土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的 洪(冲)积扇和 狭窄河漫滩平原 多呈狭长的带状 小 河漫滩平原 条带状 较小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团状、带状 大
地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