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
24.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
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25.《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
”这表明老子主张
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
26. 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
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 A.极其鲜明的开放性 B.开拓创新精神
C.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锐意进取意识
27.下表是汉高祖强制性的人口迁移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
A.休养生息B.加强中央集权C.充实关中D.缓和阶级矛盾
28.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
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崇尚天人合一
C.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主张君权神授
29.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
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
”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A.立纲纪以求稳定 B.循理性而求王道
C.正君心以申民本 D.省刑罚而薄税敛
30.日本学者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
”作者旨在说明北宋
A.诗词散文繁荣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中央集权加强D.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31.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
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32.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
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
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这批地图()
图1 《坤舆万国全图》(翻刻版)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33.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作家,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
这表明宋代()
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B.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
C.李清照词由婉约转向豪放 D.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
34.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
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
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35.明代末年,都城北京出现了水工、棚匠、厨工等“十作”“三十六行”,南方苏州有了供人洗澡的“香水行”,杭州则开设了许多家茶馆,北方开封还有专为丧仪服务的冥衣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这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B.社会逐利观念盛行
C.南北商业发展趋向平衡D.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
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
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
《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材料二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
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
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
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
广川董仲舒对曰:“……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摘编自《资治通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主要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主张对汉代人才选拔的影响。
(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2.【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
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
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
军士训练严格,贲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
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
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
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
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
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庾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9分)
眉山中学2021届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答案24—25 BD 26—30 CBCCD 31—35 BADAA
40.(25分)
(1)原因: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
(4分)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它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
务。
(7分)
(2)创新: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
(9分)
(3)影响:通过设立各级学校,使国家能够培养和选拔更多人才;使儒生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对象。
(5分)
41.示例1: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2分)
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10分)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分)
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
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
(10分)
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42.(1)原因: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②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
③市民文化活跃;④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
(任答3点6分)
(2)特点:①借鉴前代经验;②注重预防;③成立专职防火机构;④组织严密,体系完备,措施丰富;⑤防火技术水平高;⑥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任答4点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