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找同: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第一层:导语我军主动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第二层:背景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2、《芦花荡》孙犁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

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

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

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蜡烛》西蒙诺夫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人物赏析: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学生:援助—安葬—悼念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设计问题: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

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赞美圆明园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讽刺侵略者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1、“六一儿童节”的由来?“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

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由此告诉我们,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们要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

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

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

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5、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课堂小结: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

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板书: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鄙弃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设计问题: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

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板书: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事例品格风貌描写方法感情1、喜欢切切察察不拘小节细节、语言、2、夏天的睡态诚恳、热情动作、心理对长妈妈的3、懂得许多规矩宽厚、善良对比映衬法深切怀念之情4、讲“长毛”故事仁慈5、买《山海经》7、《背影》朱自清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2、本文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3、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映象最深?为什么?板书设计一背影朱自清附板书设计二难忘背影——点题祖母死了,回家奔丧父描写背影—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祸不单行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失业)子别前背影:细心关照儿子怜爱父亲家中光景惨淡情买橘子背影:体贴周到深再现背影:思念四个背影:开头;去买橘子时;告别时;泪光中的。

四次流泪:第一次见父亲,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第三次别父亲第二次见背影感动第四次想背影8、《台阶》李森祥《台阶》是一篇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形象,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在后代的眼里,显得比较卑微的、胸无大志。

但骨子却那么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提问: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异常艰难,十分感人,可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3.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这样做,值得吗?板书设计:台阶李森祥新屋(有地位、受尊重)台阶(线索)要强老实厚道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老屋(贫穷、地位低)9、《老王》杨绛《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结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

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板书设计:老王杨绛赞扬穷苦呼吁社会:老王善良关注、同情10、《信客》余秋雨《信客》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总结感言: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