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八章 从众、服从、依从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八章 从众、服从、依从

兵,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 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
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指挥和服从。例如:米尔格莱姆的研究, 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指挥和服从。例如:米尔格莱姆的研究, 指挥和服从
监狱实验等等。 监狱实验等等。
临时性的合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
2、群体的凝聚力
高凝聚力的群体 vs 低凝聚力的群体
3、群体的规模
大量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 大量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范围内, 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但当群体的一致意见达到一定的人数(四人以 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但当群体的一致意见达到一定的人数( 上群体),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变化。 ),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变化 上群体),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变化。
第八章 从众、服从、依从 从众、服从、
2011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核 11日 日本发生9级地震, 辐射引起人们恐慌。 辐射引起人们恐慌。 中国各地抢购食盐的视频: 中国各地抢购食盐的视频:
/v_show/id_XMTAwNzM2NDU2.html 福建) (福建) /show/9VGq7xxZk252vLKY.html(浙江) /show/9VGq7xxZk252vLKY.html(浙江)
4、群体压力研究
阿希( Asch) 阿希(S. Asch)
实验情境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步骤与方法:
1、主试者对被试说:请你们从三条垂直中选出一条与标准 主试者对被试说: 垂直线等长的来。 垂直线等长的来。 2、实验中按控制的特殊情境实施。 实验中按控制的特殊情境实施。
(1)每次实验只有一个真被试参加 ,让其余假被试一同参加实验; 让其余假被试一同参加实验; 主试者每拿出一套卡片,被试逐一回答, (2)主试者每拿出一套卡片,被试逐一回答,但规定先由几个假被 试回答,真被试总安排在最后第二个回答。 试回答,真被试总安排在最后第二个回答。 18套卡片呈现 次 套卡片呈现18 至第6 假被试都作正确选择。 (3)18套卡片呈现18次,第1至第6次,假被试都作正确选择。但 次开始,假被试都故意作出错误选择。 第7次开始,假被试都故意作出错误选择。 认真观察真被试的选择是从众还是独立。 (4)认真观察真被试的选择是从众还是独立。
3、实验结束后,主试者要个别访问真被试的态度,询问其 实验结束后,主试者要个别访问真被试的态度, 发生错误的原因。 发生错误的原因。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真被试保持了独立 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真被试保持了独立 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真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所有真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5%。 (3)大约有15%的真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 大约有15%的真被试, 15%的真被试 次数的75% 次数的75%。 75%。
(三)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ness): ):是指群体对其他成员的总吸引 群体的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群体对其他成员的总吸引 力水平。 力水平。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的影响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时,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 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时,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
通过访谈,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通过访谈,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1)真被试确实观察发生了错误,把他人(假被试)的反应作为自 真被试确实观察发生了错误,把他人(假被试) 己的参考点。这是一种知觉的歪曲 知觉的歪曲。 己的参考点。这是一种知觉的歪曲。 (2)真被试虽然意识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的看法总是比 真被试虽然意识到与他人不同, 自己的意见正确些。这是一种判断的歪曲 判断的歪曲。 自己的意见正确些。这是一种判断的歪曲。 (3)真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但自己却跟着他作错误 真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 的反应。这是一种行为的歪曲 行为的歪曲。 的反应。这是一种行为的歪曲。
权威-服从实验的原型步骤(米尔格莱姆的原型实验) (二)权威-服从实验的原型步骤(米尔格莱姆的原型实验)
1、两两配对实验。其中一名是真被试,另一名是实验助手。 两两配对实验。其中一名是真被试,另一名是实验助手。 2、实验指导。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 实验指导。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两个问题,
2、对定义的理解
(1)实际的群体压力 vs 想象上假设的压力 (2)意识到的压力 vs 没有意识到的压力
3、意义
(1)从众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从众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2)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 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 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 (3)社会规范的形成。 社会规范的形成 的形成。
(四)教育和文化差异
1、教育水平 2、文化差异
如: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如:名族差异(惠泰克尔等 名族差异( 人的研究 )
国家或地区 黎巴嫩 香港 巴西 班图
从中率( 从中率(%) 31 32 34 51
班图:罗德西亚的一个部落, 班图:罗德西亚的一个部落, 对不从众有严厉的惩罚。 对不从众有严厉的惩罚。
(二)权益从众
权益从众:是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 权益从众: 但是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 致,但是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的 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 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 一致。例如: 指鹿为马” 一致。例如:“指鹿为马”。
(三)不从众 1.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
(二)责任转移
米尔格莱姆的实验变式: 米尔格莱姆的实验变式:
实验设计:实验者不是直接给被试指示, 实验设计:实验者不是直接给被试指示,而是通过电话系统来控制 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 结果:加到最高电压450V的人数从 的人数从65%下降到 下降到22%。 结果:加到最高电压450V的人数从65%下降到22%。 原因分析:在归因上,没有别人在场, 原因分析:在归因上,没有别人在场,更容易使人们将行为责任归 于自己本人,从而拒绝服从而给别人实施伤害性电压的人数显著降低。 于自己本人,从而拒绝服从而给别人实施伤害性电压的人数显著降低。
/u14/v_NDQyNT kxNTU.html
五、服从的概念及经典研究
1、定义
服从(obedience):指按照 ):指按照 服从(obedience): 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通常人与 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 强制性、被动性更高) 一。(强制性、被动性更高)
有什么影响,一是电击惩罚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抽签决定学生和教师。 有什么影响,一是电击惩罚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抽签决定学生和教师。
3、实验。教师教学生学习词语配对,并检查其学习效果。两名被试被分 实验。教师教学生学习词语配对,并检查其学习效果。
别带到不同的房间,真被试看到学生被固定在椅子上,在一个房间里。 别带到不同的房间,真被试看到学生被固定在椅子上,在一个房间里。然后真 被试在另一间屋子。电击控制器进行了编码,可以清楚看到。 被试在另一间屋子。电击控制器进行了编码,可以清楚看到。每次电击增加 15V,最高 15V,最高450V。实验开始后,每当学生错误回答时,实验者就让被试打开电 最高450V。实验开始后,每当学生错误回答时, 给予电击,并逐渐增加电击强度。(实验者告诉被试, 由于实验需要, 。(实验者告诉被试 键,给予电击,并逐渐增加电击强度。(实验者告诉被试,“由于实验需要, 你必须继续” 你必须继续”)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群体对个人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群体对个人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
三、从众的原因
(一)行为参照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二)对偏离的恐惧
习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等等。 枪打出头鸟”等等。 习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三)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距
预测结果:米尔格莱姆原先预测,在上述学习-电击实验情境中, 预测结果:米尔格莱姆原先预测,在上述学习-电击实验情境中,
极少数被试会服从实验者对学生施加240V以上的 强电击” 极少数被试会服从实验者对学生施加240V以上的“强电击”。预测 以上的“ 是请精神病专家,大学生和一般的白领阶层成人共110名来预测结果 是请精神病专家,大学生和一般的白领阶层成人共110名来预测结果 平均电压为135V。 的。平均电压为135V。
2、经典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是斯坦利 社会心理学家是斯坦利·米尔格 斯坦利· 莱姆( Milgram) 莱姆(Stanley Milgram)的权威 -服从实验 。
(一)研究的被试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 名被试 保证了被试的广泛性) (保证了被试的广泛性)
(二)个体因素
1.个性特征 1.个性特征 自我评价/自信心/果断性…… 自我评价/自信心/果断性…… 2.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2.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3、年龄差异 青少年更容易从众。 青少年更容易从众。
(三)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模棱两可的刺激物 vs 肯定的刺激物
2、个人低位
权威者 vs 低低位者
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 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 是由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 是由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