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吉林)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吉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目录导论两汉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第一部分理论阐释 (1)第二部分作家作品研究 (7)★★★(1)从文学本身的发展与继承关系而言,赋的产生受到时代的制约。

赋是从多种文学体裁汲取艺术营养而逐渐形成的,是前代诗、辞与散文的流变,是综合各种文学样式的特长和修辞技巧的积极成果而新生的一种文体。

(2)汉赋的兴盛除了文学发展与继承的自身的原因而外,还同两汉社会的生活条件与历史发展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封建帝国雄厚的实力及以帝王为首的统治集团追欢逐乐、纵情声色的奢侈生活为汉赋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3)汉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辞赋,也是作家们倾心于写赋从而促成了赋的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武帝本人就能辞赋。

由于帝王提倡写赋,汉代有献赋、考赋的制度。

这样,汉赋的创作日益兴盛,以致蔚成大观。

3、汉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简答题)汉赋作为汉代正统文学,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的约七十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

(2)从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约二百年间,是汉赋的必盛期。

(3)东汉后期至东汉末年,是汉赋发展演变的第三个时期。

汉代的散体大赋的主要特征★★★4、简述汉代的散体大赋的主要特征。

(简答题)首先,注重铺陈“体物写志”。

对于赋来说,“体物”,即摹写客观事物是首要的,而“写志”则常是通过“体物”间接实现的。

其次,句式取韵散相间的形式,即具有半诗半文的特点。

再次,赋不像古代诗歌那样入乐歌唱,而是“不歌而诵”的。

由是可见,赋是供通读的一种文学样式。

最后,赋在行文结构上,多采用虚拟的人物之间对话的体制。

以主客问答来结构文章,篇前有类似引序的一段话作为引子,篇末有类似楚辞中“乱辞”的一段作为结束。

散体大赋的共同倾向★★5、简述散体大赋的共同倾向。

(简答题)(1)它们继承并发展了《诗经》“颂”诗和秦代刻石文的颂扬文学的传统,在思想内容上有较多的局限性,在艺术形式上有较强的保守性,体现了供帝王贵族玩赏的宫廷文学的特点。

(2)大赋的作者一般多怀有讨好帝王获取利禄的动机,因此,大赋作品则以宏丽夸饰之词投合统治者的兴趣与爱好,极力颂扬帝王功业和帝国声威。

(3)赋作中虽有讽谏之词,终究是“讽一而劝百”,显得牵强、薄弱、苍白、无力。

6、论述两汉时期以写京都、宫苑、羽猎、郊祀为主散体大赋之间的共同点。

(论述题)(1)它们继承并发展了《诗经》“颂”诗和秦代刻石文的颂扬文学的传统,在思想内容上有较多的局限性,在艺术形式上有较强的保守性,体现了供帝王贵族玩赏的宫廷文学的特点。

(2)大赋的作者一般多怀有讨好帝王获取利禄的动机,因此,大赋作品则以宏丽夸饰之词投合统治者的兴趣与爱好,极力颂扬帝王功业和帝国声威。

(3)赋作中虽有讽谏之词,终究是“讽一而劝百”,显得牵强、薄弱、苍白、无力。

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7、试论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简答题/论述题)首先,汉代散体大赋中那些描绘山山形势、宫苑都邑、游猎歌舞、物产财富的作品,以千姿百态的形象反映子汉王朝经济繁荣时期的一个侧面,是封建王朝全盛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写照。

其次,汉赋铺排夸饰,追求宏丽之美。

汉赋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提高表现技巧,锻炼语言辞句等方面对汉以后的文学都有影响。

最后,汉赋的蓬勃兴盛不仅丰富了后世文学的表现手段,而且最终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对文学从自在、自为向自觉阶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第二节汉文的发展、繁荣和特色《史记》产生的条件★★★1、简述《史记》产生的条件(简答题/论述题)(1)司马迁生当汉帝国逐步完成统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达到极盛的武帝时代。

随着封建的大一统的形成,时代向历史学家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即总结前代的兴衰动变的历史,并对当代的人物与事件加以记载、评述和解释,以便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史鉴,加强封建统治并垂教于后世。

(2)图书资料的搜求集中,为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封建专制主义对他的残酷迫害和肉体、精神摧残,非但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反而增强了他著述的决心,并为《史记》注入了更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更鲜明的人民性。

《史记》的思想内容★★★★2、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论述题)(1)比较注重对历史演变的经济原因的考察。

(2)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以其在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进步或反动的作用为依据,而不单纯以封建正统观念或儒家道德的是非为是非。

(3)司马迁力图把《史记》写成阐述独立见解,表达社会理想,寄寓悲愤情怀的“一家之言”。

“一家之言”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作家对纷纭的历史现象的反映与分析上,而且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对众多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价上。

(4)司马迁不单纯以封建正统思想和世俗流行的成见作为臧否人物的唯一尺度,而是以实录精神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被立传的对象,从面表现出作家忠于历史秉笔直书的史德与文德。

《史记》的思想意义★★★★3、试论《史记》的思想意义(论述题)首先,司马迁在为帝王作传时,敢于无情地暴露他们的恶行阴私,敢于大胆地扫荡他们头上的“受命于天”的灵光,从而恢复其各自的本来面目。

即使是记述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的皇帝,司马迁也绝少避讳。

其次,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依据历史运动的客观法则公正地记述和评断人物的功过是非,这特别表现在他对陈涉、项羽等失败了的英雄人物的描写中。

最后,《史记》的思想意义还体现在对一般爱国人物和某一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物的热情歌颂上。

以人为纲,以人统事的特点★★★4、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以人为纲,以人统事的特点(简答题)从重在表现群体到专注地描绘个体,从只记述人的个别活动到全面展示人一生的经历,从粗线条地勾勒人的面貌到精雕细绘地刻画人的完整形象,从随举一事而褒贬人物到包举一生面对人物的功过是非做客观的评价。

《史记》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的运用★★★★★5、试论《史记》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的运用(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第一,选材精审,详略得当。

司马迁善于选取最能突出人物性格主要方面的典型事例,加以集中记述描写,以展示人物的作为和精神面貌。

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司马迁对他所掌握的素材的选择、剪裁、概括、加工,表现子纯熟的文学技巧。

在资料剪裁布局方面,司马迁常使用“互见法”。

“互见法”就是把有关传主的某些事件,有意识地移到其他人物的传记由去记述,有时不标出,有时则标出“语在某某事中”“其事在某某中”等。

采用“互见法”,可以保持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完整性,维持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便于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当然,“互见法”也可以避免重复记述,极大地减省篇幅。

第二,在记述典型事例的同时,司马迁也十分重视对人物的传闻轶事或生活琐事作有选择和侧重的记述。

这些“小事”看似无足轻重或无关紧要,其实与人物形象的主要方面有着血肉的联系,或者预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趋向,或者暗寓作家对人物命运的剖析,无不起着丰富艺术形象的积极作用。

第三,善于把历史事件或人物事迹故事化,具体地描写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从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四,《史记》人物传记在语言运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点是因篇而异的,并非千篇一律。

《史记》人物传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素平易、凝练简洁、雄浑流畅,这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和篇末系于“太史公曰”名义下的评论语言上。

①司马迁很注意对传记中的人物的言行作具体描绘,特别在记述人物语言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作家笔下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特点。

②《史记》的语言虽属文言,却接近当时的口语。

司马迁特别注重还人物语言以口语形式。

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差异。

③《史记》人物传记的叙述语言,即作者叙写史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的部分,饱含着激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④《史记》的不少篇章于叙述,人物语言或论赞中引用了诗歌、谣谚、俗语。

《史记》的史学影响★★★6、简述《史记》的史学影响(简答题)(1)在史学方面说:《史记》的诞生标志着史学已从传统的经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司马迁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的全新方法,完整连贯、生动具体地记述了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使《史记》一书具有多层次性和立体感。

(3)西汉末年,《史记》就已被奉为史家著述的典范,受到高度的赞誉。

(4)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修撰纪传体史书形成风气,这在传统的目录学上有生动的反映。

(5)司马迁富有独到见解的史学观点和直书不隐的修史态度,决定了《史记》的史学价值。

他所开创的纪传体史著体例,为后代的史家所相沿不改。

《史记》的文学影响★★★★7、简述《史记》的文学影响(论述题)(1)《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以宏伟的历史画卷昭示百代,激发了后世作家注意人生,观察分析人并塑造人物形象的自觉性。

(2)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史记》给后世散文作家以许多启发,唐宋以来的有成就的散文大家莫不从中受益。

(3)《史记》的人物传记还为后世的小说、戏曲/诗歌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史记》人物传记塑造的有血有肉的各类英雄形象,千百年来鼓舞着仁人志土和爱国者的斗志,也激发了一代一代诗词作家的创作灵感。

(5)《史记》对祖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贫献,它堪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班固与《汉书》及其他史传文学作品★★★★★1、简述《汉书》的思想内容(论述题)(1)由于班固能够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汉书》的一些人物传记对统治阶级的丑行与罪恶也有所暴露。

(2)《汉书》的人物传记在不违背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生动的记述和具体的描写,塑造了不少各具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3)《汉书》在文学语言的运用方面,受辞赋创作的影响较深,重词藻,求排偶,用古字,远不如《史记》语言的简洁明朗、生动活泼。

但其中也不乏《苏武传》这样的文章,读来平实、流畅。

《过秦论》上篇的思想内容1、简述《过秦论》上篇的思想内容(简答题)(1)贾谊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没有依据攻守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国策,施行仁义,所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便是文章的结论。

显然,这里包含着劝诫汉王朝统治者正视前车之鉴,避免重蹈亡秦覆辙的意图。

(2)《过秦论》上篇的历史进步性还在于,它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还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运动的规律,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在所认识。

文中写对陈涉起义场景具有气势、语含褒扬的记述与描写,既揭示了暴政必亡的历史法则,又肯定了陈涉农民起义推翻暴政、顺应天下的历史功绩。

《过秦论》的写作手法★★★2、试论《过秦论》的写作手法(论述)(1)《过秦论》上篇体现了汉初政论散文重视以大量史料论证中心问题的一般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