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探究问题解决策略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操作,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进生,有些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分析了,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每次练习,碰到解决问题往往要扣很多分数,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

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探究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让学生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课题的界定】一、“数学问题”:是指对后进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在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情景状态。

二、“问题解决”: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综合运用,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研究内容、对象】一、研究的内容:(一)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数学现象,并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从这多种方法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能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路和理解,并能从别人处吸取优异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一)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看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能让学生自己读懂题目,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条件。

(三)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知道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选取其中的有效策略解决问题,在此基本上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们学会交流、合作,并能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

【课题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的策略:(一)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

为了确保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能顺利地进行,我们先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每个月根据研究的主题,及时交流、小结,再此基础上继续布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二)成立小组,使研究工作能高效地开展。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高效,为了使研究能有一个纵向的比较,并有利于学科的分析,我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

,(三)丰富形式,让研究工作深入、扎实地进行。

我们把课题的研究列入教研计划,让年级组的每个成员都来参加研究,在每星期的年级备课活动中把研究中遇到的疑惑和迷茫,进行交流、研究。

让老师们在这里传递信息,丰富经验,让课题在这里成熟。

(四)学习课题资料,更有利于课题的研究。

为了不断提高研究教师的素质,提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经常学习课题资料,并争取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者的研究热情。

二、研究的方法:(一)调查法1、选取一张问题解决的调查卷,课堂里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选取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通过座谈、调查,了解这部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是怎样一种态度。

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很怕问题解决这块内容,主要原因是读不懂,不知从哪里入手,总是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盲目地就列式解答,自己也说不清列出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所以问题解决的质量很差,准确率不高,即使是做对的,也是凑对的,不是通过分析得到的。

(二)经验总结、交流法1、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查阅资料,了解信息,更新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共同讨论,上课、评课,使老师们获取一些新鲜的先进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在学习——总结——反思——提升的过程中获取更新、更全的信息。

2、每学月开展一次小小交流会,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介绍自己好的方法,丰富自我认识。

(三)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与这一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研究的成效】选取的这部分学生,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对象,怎样才能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自己学会读题,学会分析,是我们这一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年的研究,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落的彷徨,但是走到今天,回顾这一年的研究,发现其实还是挺有收获的,主要成效见以下几方面。

一、总结出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的题目,怎样让后进的学生不感到惧怕,让他们也能自己读懂题目,自己分析题目,自己寻找出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问题的理解问题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基本策略的第一条就是问题的理解。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让后进的学生自己读懂题目。

这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对于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有用,自己也不会筛选;究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基础差,无法读懂题目。

我想,只要孩子们读懂了题目,解决问题应该不在话下;可是怎样才能使这部分孩子读懂题目呢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条策略:1、复读策略:读一遍后再读一遍,在读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中心策略:要求这部分学生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寻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

如:老师在教三年级上册第32页的例11时,是这样做的:(1)出示一组信息:我们学校有12个班级成立了环保小组。

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回收废纸。

我们小组有5人,上周(7天)共回收废纸千克。

(2)学生阅读;读后师问:从中你捕捉到了哪些数学信息(3)出示:“5人第一周(7天)回收废纸10.5千克”。

师:你读懂了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针对这条信息,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三个问题:生1:5人一天收多少千克生2:每人7天收多少千克生3:平均每人每天收多少千克(4)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上面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老师很重视阅读;出示信息后,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题目怎样,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无需太多语言,学生自己就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了问题。

3、转化策略:用自己的语言或线段图、表格等方法重新表述题中的信息,帮助自己理解题目。

如三年级的相遇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片段一:这节数学课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和表演能力!演一演:出示词语“同时”。

什么意思谁想演绎这个词语出示“相对”。

师:“相对”“同时、相对”结合起来一块演,你行吗找一个同伴演演!出示:相遇师:现在张三和李四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五分钟后他们两人相遇了。

谁来演师:这么多人想演,那每人都有机会,我们用左手表示张三,右手表示李四,闭上眼睛,请大家用手来演演!(师叙述生演。

)师:张三走了几分钟李四呢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了三个词语,知道了他们的意思,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肯定难不倒你们了。

片段二:出示例一,初步感知,并解决问题。

出示:张三和李四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张三骑摩托车,速度是800米/分,李四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他俩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1)出示:张三和李四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自己读读这句话。

你能用图把这句话的意思表示出来吗生自己画图。

交流:(投影)请你给我们讲讲你画的图,大家觉得他的图画得怎样和这幅图不一样的,有吗你们觉得谁的图画得更简洁、明白把好的图画到黑板上。

甲乙张三李四(2)继续看题目:张三和李四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张三骑摩托车,速度是800米/分,李四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他俩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师:现在你知道了什么张三骑了几分钟李四呢你估计他们会在哪儿相遇你是怎么想的(指左边一段)这一段表示什么另一段呢(3)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用图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了出来,看来你们肯定能解答这道题了生自己列式解答。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难以理解的题目转化成自己能读懂的图,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自己就能看懂题目了。

(二)解题策略的寻求。

经过把题目反复阅读,学生对题目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问题不同,解决的策略也会不同,同一道题目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解决策略。

通过一年的学习总结,帮助学生形成了以下解题策略:1、模式策略:让这部分学生学会寻找相同的模式:你以前是否解决过类似问题那时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这道题有没有借鉴之处2、情境策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

要使这部分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关键是让他们不惧怕这类题目,喜欢这类题目,所以我们想到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亲和力。

让后30%的学生学到富有真情实意的、生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实质性地提升。

比如五年级上册32页的“解决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情境导入①师:同学们,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们的生活的确离不开水,比如说在学校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喝矿泉水,是吗关于矿泉水,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师:你平时是用哪种瓶子装水的你一般一天要喝这样的几瓶水生展示汇报。

②师:在课前我在其他班也作了一下调查,发现用这3种瓶子打水的同学最多,这三种瓶子分别最多能装千克(①号)、千克(②号)、千克水(③号)(电脑出示图片),现在告诉你一桶水重千克,那假如每个同学都喝一瓶()号水,问:一桶水最多能供几个人喝从上面的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开始老师很好地设计了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对于平常喝的水,装水用的瓶子,学生再熟悉不过,从熟悉的水、瓶子入手开展教学,容易让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亲切感,有益于理解。

3、倒推策略: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进一步,读题目,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而这条件题目中已知了吗如果不知,再寻找要解决的一个个中间问题。

用倒推法读题目也不失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如:对人教版第八册16页的题目是这样教学的:小林身高124厘米,是表妹身高的2倍,而舅舅身高是表妹身高的3倍,舅舅身高是多少厘米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题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