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杭锦后旗文体局
按照要求,我局对全旗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围绕新农村建设,实行项目捆绑、集中投入,建成了6个镇综合文化站、97个“农家书屋”和一批高标准综合活动室及农民文化广场,争取到价值200多万元的图书、声像设备和体育器械;新建塞上星、园子渠文化健身广场两处;投资2000万元的文化会展中心,成为全旗标准性建筑,旗图书馆整体搬迁到楼内办公,新购置了桌椅、电脑、书架及图书3.8万册;2009年,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杭锦后旗支中心,并投入运行,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绿色的信息网络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杭后历史上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2、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节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每年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和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都精心组织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灯谜竞猜、迎春灯展、大型广场晚会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文体活动,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喜庆的氛围。
二是组织举办全旗业余歌手大奖赛、书画作品展评、少儿才艺展示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连续三年与陕坝镇共同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持续一个月。
每年组织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满足了基层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在“十个一工程”带动下,全旗组建了30多支农民文艺队,以二人台、秧歌高跷为活动形式,在宣传政策法律、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创作了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品、舞蹈、歌曲等优秀作品。
其中,河套艺术团编创的大型歌舞晚会《水源·酒缘·情圆》获全旗第二届专业文艺汇演金奖、优秀组织奖,新创作的歌曲《河套新娘》、《河套话》及舞蹈《古泉恋》、《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李小平作品《庄户人家》获2009感动中国新歌新曲二等奖、《摘枸杞的姑娘》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河套人家》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萨日纳”奖;文化馆长崔瑞军很多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书画展中获奖。
3、文化产业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全旗文化市场出现了档次逐步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的局面。
全旗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实体200多家,经营项目涉及音像租赁、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摄影摄像、书刊租售、印刷、文化艺术培训、体育彩票销售、健身美体和文化用品经营等行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旗镇两级财政紧困,对发展文化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旗图书馆藏书不足,报纸、期刊等资料也不齐,读者日趋减少;文化馆业务工作难以开展,导致文化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旗8个乡镇,有6个建起了高标准文化站,但是由于文化活动场所设备与书籍资料等严重缺乏,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的现象很普遍。
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镇村两级没有可靠的文化建设资金来源。
目前,除中山影剧院外,再没有一处大型场馆,且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镇村两级虽有许多闲置房舍,
可以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但普遍无力改造修缮,现有文化活动室大多陈设简陋,藏书量不足,且种类少、更新慢,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
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
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增收致富步伐。
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
然而,目前我旗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活动次数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三是文化队伍薄弱,业务能力不强。
目前,我旗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旗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
加之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很多优秀专业人才匮乏。
特别是优秀专业人才缺乏,而且人员流动性大,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调,难以创新。
在全旗文化系统里有音乐、戏剧、绘画、艺术创作等文化特长不足50%,文化活动过于单调,缺少趣味性和欣赏性,一些群众
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实用有趣的地方特色相当缺乏。
从乡镇来看,几乎没有专职人员,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创建文化大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出支预算和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为”的误区。
2、切实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
针对我旗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乡镇和社区作为文化建设的两个着力点,做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和室外田径场等设施建设,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要健全完善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覆
盖全旗的文化设施网络。
3、努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
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财政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
5、引导群众参与文化的自觉性。
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应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
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开展。
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
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旗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提高群众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
6、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兴办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普及新时期先进文化。
积极繁荣文化产品经营和演出市场,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项目,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特点的娱乐项目,提高大众的参与度。
二是抓好管理。
按文化市场管理法规,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打击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
同时搞好对行政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做到依法行政。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倡社会文化社会办,鼓励社会法人、自然人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新格局。
注重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新兴的地区性节庆文化与经贸活动的结合,提高群众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