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危害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原因是:防御能力强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的影响:会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偏北路——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我国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南北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南下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两广地区。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1.东西走向的山地:阻挡寒潮南下,加强北坡灾害、减轻南坡灾害;2.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南下的通道。
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南北灾害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降温、冻害、雨雪等。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概念: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指大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能见度低的天气现象。
发生条件:(动力) 大风天气(物质) 地面的沙尘物质(气候)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少多发地区:西北、华北、东北、青藏高原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1.冬春冷空气活动多2.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
3.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防治措施:1.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以减小风速、增加湿度、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
2.其次加强沙尘暴监测、预警;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冬旱”更严重?华北春旱比“冬旱”更严重。
因为春季正值小麦生长季节,降水不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冬季华北冬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下,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成,不造成灾害。
因此没有“冬旱”之说。
结合地形、地理位置特点,飓风能够给美国带来的有利影响:美国地形分布特征是东西高、中间低,飓风登陆后,沿中部平原北上,可以深入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降水和降温,缓解旱情,消除酷暑。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绥靖: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恬不知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风声鹤唳:唳:鹤鸣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做坏事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绚丽多彩:用作谓语、定语,指色彩丰富,形容色彩华丽。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稳固:安稳牢固;巩固。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跟定之意,常用于目标。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相同点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不同点: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一、欧共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②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③无法与强大的美苏对抗2、过程:① 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 1967欧共体形成3、措施: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4、影响:①经济:西欧经济发展②政治: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④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二、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日本民主化改革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④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⑤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2、表现: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①经济: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三、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1、背景2、兴起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3、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4、含义: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5、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的瓦解1956年苏联撕毁合作合同,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日趋瓦解。
五、中国的振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和平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②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动荡原因:①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打破,“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多极化趋势的世界格局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2、历史从来就是在曲折中前进,是螺旋上升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等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表现:①美国搞两个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②1960年,苏联停止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③中国外交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政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美关系演变“门户开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扶植代理(辛亥革命到“二战”前)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二战”时期)扶蒋反共控制中国(1945—1949年)遏制、孤立、对抗(1949—1972年)和解建交、合作交流、波折(1972年至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美国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国①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需求的结果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1.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章。
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认识:和则两利,分则两伤中日关系变化历史上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
1937—1945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后,追随美国敌视、遏制中国。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政治——“冷”;经济——“热”。
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历史问题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①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②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③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④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