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3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学案

第13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沉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3.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②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①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③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4.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二、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条件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②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③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④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⑤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⑥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成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成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方面。

②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历史功绩(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考点一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认识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

③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1.论从史出太平天国前后期革命纲领的理想化史料一《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指的就是它不可能实现,即令短暂的实行了,也会昙花一现,迅即消逝。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结论史料一信息“农民……渴望得到……土地”表现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分田到户”“家庭为生产单位”表明太平天国仍然固守小农经济;“错误的,空想的”表明纲领的空想性。

史料二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事……——洪仁玕《资政新篇》结论史料二反映出《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与《天朝田亩制度》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2.获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材料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

这些又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

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主要信息:答案(思想上)王权思想、(政治上)封建政治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

考点二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1)从斗争的形式来看,辛亥革命在武装斗争的方式之外,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南北和谈)、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孙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他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2)从斗争的结果看,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论从史出辛亥革命的喜与悲史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结论 史料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

关键信息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结论 史料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2.史由证来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史料 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所取代。

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到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论证:答案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大兴土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张德坚《贼情汇纂》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命题角度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缘由;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局限性。

2.太平天国的乌托邦实验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不能不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

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

《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发现问题材料作者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平均主义。

命题角度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革命性和空想性;太平天国运动与时代潮流的背离。

3.辛亥革命的三个实质性成果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

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

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发现问题材料表明辛亥革命使中国与世界接轨;政治上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改历”使中国时间进入世界时间。

命题角度“民国”之名与革命之“实”的逻辑关系;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与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联系。

4.对中国民主共和政体的评价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

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剧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撒尼尔·佩弗发现问题材料作者对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试图建立起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

命题角度中美共和政体的比较;辛亥革命及共和政体失败原因探析。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晚清现代化的进程(2013·课标全国Ⅰ,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 B解析注意关键词:现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