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6第六章现代主义文学

[整理]6第六章现代主义文学

第六章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背景(社会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思潮)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一)思想特征·表现人的异化、社会的危机——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二)艺术特征·重视表现主观世界——以本能为主导的复杂多变的内心;主观感受中丑恶、荒诞的世界·重视艺术表现——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重视艺术形式的创新三、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作家作品主要流派: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一)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形成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于法国,并在欧美广泛流行,至20-40年代形成国际影响(1)前期象征主义文学(诗歌)萌芽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代表作家(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兰波;创作形式为诗歌;20世纪初,兴起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2)后期象征主义的文学特征用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手法表现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涉及重大的题材,富于思辨、哲理、宗教神秘色彩与现代意识主要成就:诗歌,戏剧1.艾略特T.S.Eliot: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2.叶芝Yeats 1865-1939:爱尔兰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早期:受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影响,诗作富于幻想,朦胧美丽的意象后期:转向象征主义名作《驶向拜占庭》3.瓦雷里法国前后期象征主义之间承前启后的诗人;提出“纯诗”理论代表作:《海滨墓园》写诗人在家族墓园关于静止与变易的沉思,肯定变易、现世:注重内心活动,充满哲理和思辨;具有严密的结构、生动的意象、美妙的韵律4.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西方现代派文学最重要代表作家之一意象派代表诗人,受中国古诗、日本俳句影响名作:《地铁车站》、《诗篇》意象派:是20世纪前期英美诗坛上的一个诗歌流派,源于象征主义:诗歌篇幅短小,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直接呈现意象,语言凝练,形式接近自由体诗5.梅特林克1862-1949象征主义戏剧大师代表作:童话梦幻剧《青鸟》(二)表现主义文学20世纪前期影响最为深远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20世纪初发端于德国绘画领域,1911年之后德国文坛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学运动,随后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其他艺术领域;至20世纪20年代末走向衰落文学特征:·反对客观再现,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事物本质·内容有抽象化、概括化的特点,是现代寓言·象征、梦幻、变形的艺术方法·主要成就:小说、戏剧1.卡夫卡(教材第三节)2.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走向大马士革》(欧洲最早的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鬼魂奏鸣曲》通过象征性的环境、情节与人物揭露人性的丑恶、社会关系的病态3.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由于“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剧作:《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悲悼》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作:《琼斯皇》用鼓声与幻象使琼斯皇逃跑过程中的心理外化《毛猿》以主人公扬克精神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为主要内容;“毛猿”“笼子”意象等贯穿全剧,暗示人的命运(三)未来主义文学特征:·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文化、文化遗产·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注重描述物质的音响、重量、气味·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代表作家作品:1.马里内蒂1876-1944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发表《》2.阿波利奈尔1880-1918创立“立体未来主义”(四)超现实主义1924-1969年间流行的一个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前身是达达主义;源于法国,后流行与欧美各国、波及亚洲;涉及文学、绘画、雕刻、戏剧、电影等领域。

文学特征:·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梦幻世界、无意识世界;·主张用“无意识书写”和“梦幻记录法”创作·废弃传统的艺术形式,自由联用语言、意象,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主要成就:诗歌、小说1.布勒东1896-1966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领袖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诗歌:《警觉》、《自由组合》等小说:《娜佳》2.阿拉贡1897-1982小说:《巴黎的农民》、《共产党人》诗集:《欢乐之火》(五)意识流小说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文学特征:·视点由“外”转向“内”,“作家退出小说”,让小说中的人物直接展示自己的意识流程·使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打破传统的线形结构,用“心理时间”构建时空倒置穿插的立体交叉结构代表作家作品:1.普鲁斯特(法)1871-1922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小说首创性地通篇运用意识流手法共7卷,通过主人公马赛尔的意识流,折射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生活2.伍尔夫Woolf 1882-1941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之一名著:《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善于反映人物心灵世界;文笔流畅未完,描写富有诗意其它:《自己的一间屋》(散笔)3.乔伊斯(见教材第四节)4.福克纳Faulkner 1897-1962美国意识流小说大师;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的地理版图)”小说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代表作:《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通过没落贵族康普生的三个儿子与家中女仆的叙述视角反映南方庄园主阶级的没落以及资本主义的得势第一部分“班吉的部分”:班吉的叙述——痴人说梦第二部分“昆丁的部分”:昆丁的叙述——变态心理第三部分“杰生的部分”:杰生的叙述——非理性意识第四部分“迪尔西的部分”:迪尔西的叙述——全能角度运用“复合式”意识流手法、多角度的叙事与神话模式“世系”中的名著还有《萨托利斯》、《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等第二节艾略特T.S.Eliot 1888-1965后期象征主义最杰出代表20世纪最重要诗人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一、生平(见教材)二、创作生涯1.早期1909-1920诗歌有忧郁彷徨色彩,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格律传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成名作与早期代表作·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揭示现代人的怯懦、精神危机·戏剧性的独白、奇特的意象与隐喻2.中期1920-1926:技巧复杂化主要作品:《荒原》、《空心人》揭示现代人精神空虚、现代文明濒临危机的困境3.晚期1927年以后主要作品:《四个四重奏》后期的代表作;模仿四重奏,用音乐形式表现主题“政治上,我是个保皇派;宗教上,我是个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我是个古典主义者”三、代表作《荒原》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作;概括了一战后人的人类生活,揭示文明的堕落、人的精神危机,呼吁皈依宗教以拯救“荒原”。

《荒原》的艺术特色·神话结构与“拼贴”技巧结合·大量用典:晦涩·象征丰富、多意四、诗歌理论英美新批评的奠基人·“非个人化”理论——诗歌并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思想知觉化”理论——用知觉来表达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客观对应物”理论第三节(奥地利)卡夫卡Kafka一、代表作品1.长篇小说《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叙银行职员约瑟夫K被法院无端逮捕、处死的故事,揭示“法”的异化突出地表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心理感受;场景、情节富于梦幻、荒诞色彩《城堡》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小说情节主线:土地测量员K为进城堡工作而求见城堡最高统治者CC伯爵和X部部长、精疲力竭而失败的故事;情节副线中引人注目的是鞋匠一家因阿玛丽娅抗拒官员的命令而遭遇不幸的故事“城堡”是权利的象征,黑暗腐败的国家机构的缩影,是与人为敌的异己力量的象征“K”是“小人物”的象征,是现代人的象征《城堡》主题的几种理解:犹太人寻找精神家园、人类寻找上帝、人类寻找真理、人生目的。

2. 中短篇小说·以揭示世界的荒诞为中心主题的作品:《判决》:格奥尔格无端被父亲怀疑、指责、判决投河自杀的故事·以揭示“小人物”的痛苦为基本主题的作品:《地洞》一只小动物终日担心敌人来袭,挖地洞保护自己的故事以揭示统治阶级的罪恶为基本主题的作品:《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二、“卡夫卡式”(1)表现世界的荒诞可怕、人的异化、孤独、焦虑、恐惧第一,权威的不可抗拒第二,障碍的不可克服第三,孤独的不可忍受第四,真理的不可求寻第五,异化的不可逃脱(2)使用荒诞情节与真实细节相结合、夸张变形与抽象表现相结合的艺术手法(3)作品有怪诞性、梦幻性、神秘性、寓言性、多义性、自传性第四节(爱尔兰)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意识流大师(教材第六节)创作:《都柏林人》:描述都柏林下层市民日常生活的沉闷庸俗基本用现实主义方法,但重视写人物内心,运用象征手法《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描述艺术家斯蒂芬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用现实主义手法安排情节结构,描述场景,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主人公的心灵标志:由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尤利西斯》(Ulysses)意识流小说的经典。

在《尤利西斯》中,人性“全部污浊,全部恶臭和欧洲精神上的整个痛疸被刺穿了”——庞德发展了意识流技巧:“意识流”的个性化、语言的创新展示现代人庸庸碌碌生活,深入挖掘人物潜意识内心世界,高度概括他们庸俗猥琐,揭示时代危机,预示人类的危机第一部分共3章,相当于《奥德赛》的前四章,主要写斯蒂芬第二部分共12章,相当于《奥德赛》的5-12章,主要写布鲁姆第三部分共3章,相当于《奥德赛》的13-24章,写布邀斯回家,写莫莉小说运用神话模式,套用《奥德修记》框架,在人物、情节结构上与之成对应关系,描述哦1904年6月某天早8点到次日凌晨2点18个小时内三个人物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与内心意识,造成了古今对比与借古讽今的效果。

帖雷马科:实干家——斯蒂芬:虚无主义者奥德修斯:英雄——布鲁姆:“反英雄”庸人珀涅罗珀:忠贞的妻子——莫莉:肉欲主义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