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集散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1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衡量可靠性的指标 可靠度、MTBF、MTTR及故障率。 (1)可靠度(Reliability) 用概率来表示零件、设备和系统的可靠程度, 具体定义是:指机器、零件或系统,从开始工 作起,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的工作周期内,达 到所规定的性能,即无故障正常状态的概率, N f (t ) 用R(t)表示即:
16
(2)不易发生故障的硬件设计
为了提高使用寿命,可从下述几方面考虑硬件的设 计和系统的选型。 1)运动部件:由于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比机械运 动部件的使用寿命长。因此,运动部件的寿命就成 为衡量系统可靠性的指标。 例如,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态和编程数据可以放在内 存,也可以存放在硬盘。由于硬磁盘存在机械运动 部件,因此,选用的集散控制系统应采用内存储器 存取,以提高可靠性。 例如,鼠标的检测有光线直接反射和经球面反射的, 由于球面的运动易引起故障,因此,可选用直接反 射式的鼠标。
11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1.可靠性设计的准则 2.提高集散控制系统硬件可靠性措施 3.提高集散控制系统软件可靠性措施
12
1.可靠性设计的准则
可靠性设计是完全新型的一种设计。采用了可靠性设 计,就能设计出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故障、即使发 生故障也容易修复的产品。 在可靠性设计时,遵循下列准则: ①有效地利用以前的经验; ②尽可能减少零件件数,尤其是故障率高的零件数; ③采用标准化的产品; ④检查、调试和互换容易实现; ⑤零件互换性好; ⑥可靠性特殊设计方法,例如,冗余设计、安全装置 设计、及安全设计、可靠性预测等。
5
答案
假定: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1)6000台*10小时*30天=1800000台时,一个月内坏了6 台 λ=6/180W MTBF=180W/6=30W小时 2)1000台*24小时*30天=720000台时,一个月内坏了0.5 台 λ=0.5/72W MTBF=72W/0.5=144W小时 3) 6/180==2.4/72 也就是说180W台时内坏了6台 与 72W 内坏了2.4台是 等效的
18
(2)不易发生故障的硬件设计
3)元器件:包括机械与电子元器件。选用名
牌工厂生产的高性能、规格化、系列化的元器 件,如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处理器芯片、耐磨损传动器件等。 4)电路优化设计: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 集成电路芯片,尽可能减少焊接点。
19
(3)迅速排除故障硬件设计
13
2.提高集散控制系统硬件可靠性的措施
(1)冗余结构设计 (2)不易发生故障的硬件设计 (3)迅速排除故障的硬件设计
14
(1)冗余结构设计
冗余结构设计可以保证系统运行时不受故障 的影响。 按冗余部件、装置或系统的工作状态,可分 为工作冗余(热后备)和后备冗余(冷后备) 两类。 按冗余度的不同,可分为双重化冗余和多重 化(n:1)冗余。
R(t ) N0
2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平均无故障时间指可以边修理边使用的机器、 零件或系统,相邻故障期间的正常工作时间的 平均值。(正常运行时间) 选择MTBF值高的产品,将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竞 争力。
(3) MTTR(Mean Time To Repair) 指设备或系统经过维修,恢复功能并投入正常 运行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故障时间)
26
与操作透明度有关的性能
提供的系统画面,包括用户画面、概貌画面、 组画面、趋势画面等的数量; 每幅画面中动态更新的数据点的数量; 更新的速率; 画面切换的速率 所采用的CPU、内存、CRT分辨率
27
二、易操作性
定义:易操作性指集散控制系统所提供的操作环境容 易为操作员接受,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对生产全过程 进行操作。 内容: 1.操作环境 操作员的操作环境是操作员的工作场所,它应使操作 员能舒服地工作。 ①操作数据、状态等信息易于辨认; ②报警或事件发生的信息能引起操作员注意; ③开关和操作便于操作,使操作员最快地达到所需要的操 作要求。
23
思考题
1、试述可靠性的定义。广义可靠性和 狭义可靠性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2、用于衡量可靠性的指标有哪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
第二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易操作性
集散控制系统的操作包括生产过程操作、组态和编程 操作以及维护和修理操作。 易操作性包括: ①操作透明度 : 集散控制系统提供的操作信息量和更新 速度等; ②易操作性: 方便地达到所需的操作要求,不易发生误 操作; ③容错技术:发生误操作时不影响正常运行; ④安全性:进入相应操作环境的安全许可措施。
22 M(60)= 100% 88% 25
9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 MTTR(Mean Time To Repair) 平均修复时间是故障发生后,需事后维修的时间的平 均值。
总维修时间 MTTR 总维修件数
10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三、提高可靠性的途径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评估集散控制系统 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通常,制造厂商提供 的可靠度数据都在99.99%至99.9999%。因 此,在评估系统可靠性时,可以采用那些提 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来分析。除了系统制造 时应该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外,通常可以从可 靠性设计和维修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7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3、在集散控制系统中,采用接插板的方法使零 件易于维修,通过自诊断系统的诊断及面板故 障显示使对维修人员的技能要求降低,必需的 备品贮备使更换变得方便,这些措施使集散控 制系统的维修性大大改善。
8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4、衡量维修性的指标
常用的有维修度和平均修复时间 (1)维修度(Maintenabi1ity) 可修复的机器、零件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指维修三 要素)下,在规定时间(0,τ)内完成维修的概率。用 M(τ)表示。 【例3-2】某插接卡在运行中发生故障25件,其修复时 间分别为:18,20,21,23,24,27,30,35,37,37, 38,41,42,44,45,46,48,49,51,52,55,60,62 ,67,72(分)。则1小时维修度可由:
6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二、可维修性
1、维修性(Maintenance)定义
指可修复的机器、零件或系统,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 使其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
2、维修的三要素
①机器、零件或系统是否被设计得容易维修; ②进行维修的技术人员技能; ③维修所需的备品备件、设备。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到维修的速度快慢。
它涉及宜人学、系统组态、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28
二、易操作性--操作环境
根据宜人学的研究,在设计和系统组态时应注意下列 几点:
①从操作员到CRT 中心的视线应尽可能地与 CRT平面垂直, 而CRT或显示画面的顶部应在水平视线或视线下; ②操作员的座椅,它的高度、后仰角和转盘调整; ③CRT虽然可以显示多种颜色,但不易引起视力疲劳的颜 色应是琥珀色、绿色等 ④为了易于辨认,显示的点阵数据,它的高度应大于 2.5mm; ⑥报警和紧急故障的状态显示应该醒目,红色及闪烁是 常常采用的。事故处理的操作应位于显著的部位。
3
第一节 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4)故障率(Fai1ure Rate) 通常指瞬时故障率。它是指能工作到某个时间的 机器、零件或系统,在连续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 的比例,用λ(t)表示。又称失效率、风险率。 故障率等于 t以后的单位时间内失效元件数与t时 刻仍然有效的元件数之比。 例如:正在运行中的100只硬碟,一年之内出了 2次故障,则每个硬碟的故障率为0.02次/年。
20
(3)迅速排除故障硬件设计
2)硬件设计:易检修、更换、不易发生故障的硬 件设计包括机械部件和电子线路的设计。通常, 对需要常检修和更换的部件采用接插卡件的机械 设计。在电子线路设计方面,采用各卡件自成系 统,它的插入和拔出不影响其他卡件的运行,保 险丝安装部件易于更换等措施。 3)专用诊断、检修设备:为了便于诊断和检修,大 多数集散控制系统制造厂商还制造了专用设备, 用于在线和离线检查和修理,有些设备还可以进 行仿真运行。
1)自诊断:集散控制系统中的自诊断功能通 常由硬件和软件共同完成。硬件的设计是使 系统发生故障时引起标志位的变化,并激励 相应故障显示发光二极管。软件的设计是对 检测值与故障限值进行比较,并据此发出信 号。一个性能良好的集散控制系统应具有很 强的自诊断功能,它能够对各种接插卡件进 行诊断,并显示故障。
17
(2)不易发生故障的硬件设计
2)接插卡件:接插卡件在集散控制系统组成中占很大
比重。它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全系统的正常运行。接 插卡件的可靠性设计包括卡件本身的设计以及卡件和 卡件座的接触部件设计。 集散控制系统中的接插卡件是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 流水线上生产的,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例如波峰 焊接、多层印刷板、镀金处理等。还采用了可靠性测 试和检验,提高了接插卡件的可靠性。 卡件和卡件座的接触部位的设计既要有可靠性、又要 有维修性的要求,通常采用插接、压接、螺丝固定、 插脚和插座接触部位镀金等措施。
29
二、易操作性--操作功能
2.操作功能 集散控制系统的操作功能主要是通过操作站实施,从 易操作性来分析操作功能的实施,其判别的准则是如何获 取所需要的信息,即经过多少项操作步骤来达到能提供所 需信息的画面,以及如何对过程实施操作。 (1)显示功能 CRT的显示画面可分为过程操作画面和维修、组态 画面。 概貌画面、过程画面、组画面、回路画面、历史趋 势画面、报警画面等。 系统维修、系统组态、回路组态、报警组态、趋势 组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