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福铁路安徽段六标笔架山隧道杨屋斜井进洞施工方案

合福铁路安徽段六标笔架山隧道杨屋斜井进洞施工方案

笔架山隧道杨屋斜井进洞施工方案一、杨屋斜井概况笔架山隧道全长5948m,最大埋深约444m,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K222+127、DK228+075。

为开辟施工工作面,加快施工进度,本隧道在DK223+130的右侧275m处设杨屋斜井一座,斜井与正洞相交于DK223+306处,斜井中线与线路小里程方向夹角为58°23′55″,斜井与隧道采用斜交单联方式,综合坡度为5.27%,全长325m,采用无轨运输双车道断面。

斜井洞口表层为冲坡积粉质粘土、碎石土及全风化花岗闪长岩,呈砂土状及碎石状,厚度大,为Ⅴ级围岩。

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设计预测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最大涌水量Q0=1670m3/d,折算为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为q0=7.72 m3/d.m,为中等富水区。

斜井于2010年10月1日进洞,截止2011年元月17日,完成开挖123m,仰拱100m,衬砌95m。

二、进洞方案选择1、排水系统处理斜井洞口右侧有一自然沟,常年流水,而洞口上方处于冲坡积层上,先前被百姓辟为稻田,后期又退耕还林,地表为腐殖土,且长期受水浸泡,形成沼泽。

因此,在洞口开挖前,首先将自然沟沟底用混凝土进行铺砌,避免水流渗透到洞内;在洞顶顺着梯田设置5道横向截水沟,纵向每条截水沟连通,将地表水排入自然沟谷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水渗入地下。

2、洞口边仰坡处理排水系统施工完成后,开始开挖洞口边仰坡,设计边坡的坡率为1:1.5,防护为Φ22砂浆锚杆(1.5×1.5m梅花形布置,长度为4m),φ8钢筋网(25×25cm),喷10cm C25混凝土进行防护。

但在边坡开挖过程中,仍然发现边坡渗水很大,而全风化花岗岩遇水就变成了泥潭,机械操作都非常困难。

经过项目部“隧道施工技术攻关组”研究决定:①用5m长的Φ50mm小导管代替锚杆进行注浆固结边坡,仅在渗水大的地方小导管不注浆作为导水管使用。

②对于边坡渗出的孔隙水,采用在临时排水沟底部铺设塑料布,使水流在其上部流过,避免水与土体直接接触。

③对于基底部分的地下水,加强抽水力度,开挖一段,立即换填一段片石(1m厚)。

通过上述措施,隧道洞口的边仰坡防护全部加强到位,底部也艰难地开挖到洞口。

3、进洞初期支护方案的选择初期设计图纸的超前预支护为:φ42×3.5mm超前单层小导管(4.5m长,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3.2m一环;D150格栅拱架,纵向间距0.8m/榀,底部不设钢架。

但在洞口开挖过程中,发现地下孔隙水大量渗出,岩体收缩、变形下沉,边坡出现开裂现象。

考虑到格栅拱架的弹性变形大,刚度小,难于抵御拱顶土层压力和侧向土压力,而I18型钢钢架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的特点,再对锁脚钢管内插入钢筋并注浆以增强锁脚的抗剪切能力,同时将钢架间距由0.8m/榀调整为0.6m/榀,底部也架设钢架,及时封闭成环,可有效防止拱顶坍塌冒顶事故发生。

因此,选择I18型钢钢架代替D150格栅拱架,并对底部架设钢架,作为对设计进洞初期支护方案的完善。

4、施工工法的选择斜井作为辅助坑道,断面虽然较小,开挖宽度也达到9.4m,高度8.5m。

施工图中建议的施工工法为短台阶法,但由于岩体含水量大,掌子面自稳能力很差,所以施工工法改为预留核心土的三台阶开挖法,缩短开挖高度,以利于施工安全。

三、斜井开挖施工2010年10月1日,按照上述进洞方案开始斜井的拱部施工,由于对涌水量预测不足,仅仅施工了4m,于10月2日20:00拱部出现大股涌水,并伴随小量坍塌。

针对出现的意外情况,我们首先做的是将人员与设备撤离,并将情况及时向设计院进行反馈。

在10月5日,涌水基本停止后,我们又及时地采用小导管注浆方式对掌子面和地表进行注浆加固,防止洞口再次发生坍塌。

1、超前支护增设水平旋喷桩,既加固拱部岩体又起治水作用。

针对出现的涌水情况,设计院及时出台了方案,对洞口55m范围内的超前支护又增设水平旋喷桩,既加固拱部岩体又起治水作用。

(1)洞外定向水平旋喷桩首先在洞外开挖轮廓线(考虑预留20cm的沉落量)外侧0.4m处画出预打设的水平旋喷桩的轮廓线,然后利用两台钻机从拱部同时向下部的顺序钻孔。

钻孔外插角为1~3°,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的30m时,利用高压泵(注浆压力30~40Mpa)将水泥浆液(水灰比1:1)通过钻杆端头的特制喷头,以高速水平喷入土体,借助液体的冲击力切削土层,同时钻杆一面以一定的速度(20r/min)旋转,一面低速(15~30cm/min)徐徐提升,使土体与水泥浆充分搅拌混合凝固,形成具有一定强度(0.5~8.0mpa)的圆柱固结体(即旋喷桩),从而使土层得到加固,在拱部形成受力环,确保进洞安全。

打设第二根旋喷桩时必须注意与第一根咬合15 cm,确保桩体连接紧密,达到防水效果。

拱部180度范围内共打设水平旋喷桩47根。

(2)洞内水平旋喷桩为保证水平旋喷桩3m的搭接长度,同时方便洞内施做旋喷桩,当开挖到19m时,对开挖断面进行加宽80cm处理,纵向长度8m,设计断面至80cm加大断面采用线性渐变加宽。

对加大的上台阶断面的拱架拱脚部位每侧设4根5m长Φ50锁脚钢管,插入Φ22钢筋,对锁脚钢管进行注浆,环向采用Φ22钢筋作连接,环向间距1m。

由于洞内施做旋喷桩,操作空间狭小,且掌子面裂隙水发育,为防止水流冲刷上台阶核心土,且为了搭设一个稳定的操作平台,对上台阶施作I18临时仰拱,间距为每两榀设一榀,并用φ22钢筋连接,喷射15cm厚C25混凝土进行封闭。

2、预留核心土的三台阶法开挖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采用三台阶法施工。

一部台阶为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二、三部台阶紧跟,台阶之间步距控制在4m左右。

(1)一部台阶开挖为有效发挥水平旋喷桩的作用,一部台阶的开挖高度至少高于最底层旋喷桩1m以上,同时为维护掌子面的稳定,也最大限度地利用机械设备开挖,一部台阶确定开挖高度为3.3m,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环形开挖的宽度为1.5m。

反铲开挖基本到位后,人工再利用风镐进行修正,满足设计要求后,架设I18型钢钢架,纵向间距0.6m/榀,锁脚为5m 长的φ50×3.5mm的无缝管,每台阶设8根,每根锁脚钢管内插入一根Φ22钢筋并进行注浆,然后打设系统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护。

开挖进尺每循环控制在0.8m。

每台阶每侧施作四根锁脚(2)二、三部台阶开挖二、三部台阶亦利用反铲开挖,首先开挖右侧,基本到位后人工修整,每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2榀钢架内。

右侧开挖支护完后再施工左侧,坚决杜绝左右侧同时施工,同时左右侧边墙立柱相差不得大于3m。

在初期支护背后出水量大的地方埋设φ50单壁打孔波纹管外包土工布,将土层内得水最大限度的排出。

锁脚钢管内插入钢筋四、仰拱施工软弱围岩中,仰拱及时成环是保证初期支护整体受力的重要条件,尤其在本隧道中,围岩较差又富水,如果发生大的变形,后果将很严重。

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始终坚持仰拱与三台阶并进,并尽量缩短仰拱的纵向施工距离,每隔4m 施作一次仰拱,及时闭合仰拱封闭成环,以利于洞口段锁口的安全及洞内的施工安全。

由于仰拱底部出水量大,施作仰拱初期支护前,在底部铺设一层30cm厚碎石反滤层滤水,纵向每隔15m在仰拱中心竖向埋设一节2m长的φ60园管作为集水井,并在路面高程以下1.6m范围内在园管上用冲击钻钻孔,孔位间距为50×50cm梅花形布置,使仰拱底部的地下水通过底部铺设的一层碎石,排到竖向园管内,再用水泵向外抽水,所埋设的竖向园管又起到了简单的井点降水作用。

仰拱闭合成环且仰拱加设钢筋网、底部回填碎石垫层五、衬砌施工当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及时进行衬砌施工。

衬砌采用6m长的衬砌台车,混凝土输送泵灌注施工。

施工时为防止台车在5%的坡道上溜逸,轨道上必须设置铁鞋,前方设斜撑顶住台车,后方设地锚拉住台车。

二次衬砌因纵坡大,台车设地面斜撑六、结束语目前,斜井虽然施工不长,但已经通过全风化层,进入弱风化层,仰拱一直距离掌子面30m左右,衬砌距离掌子面40m左右,安全质量始终处于可控之中。

通过此段施工,感到有几点体会:1、在富水地区软弱围岩中施工,治水是第一要务软弱围岩中施工隧道,本身安全风险就大,如果再有水的侵蚀,岩性将软化,机械及操作人员施工也不方便,安全风险将更大。

因此,在软弱围岩中施工,首先要考虑的是将渗水控制在风险范围之内。

洞内外定向水平旋喷桩能利用小直径钻孔旋喷成比孔大8~10 倍的大直径固结体,即可提高岩体的抗剪强度,又具有超前帷幕止水的效果,值得推广。

另外,建议设计院在富水地区软弱围岩中设计隧道时,考虑在仰拱下设反滤层及集水井。

2、施工中必须坚持“岩变我变,动态施工”的理念隧道的岩性在千变万化,虽然目前有多种超前预测办法,可以基本准确地预测到前方的地质变化,但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岩性的变化,坚持“岩变我变,动态施工”的理念,及时地调整支护方法、施工方法,甚至是多种施工方法的组合,只要是能将围岩变形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六标隧道洞口段设计及施工情况六标共有11座隧道,总长16349m;施工时共开15个洞口,目前已有13个洞口进洞,其中南桥岭隧道、若红岭隧道较短且不影响工期,暂未进洞,计划于2011年雨季前将洞门前的准备工作完成。

现笔架山隧道斜井、笔架山隧道出口、梅王尖隧道进口、出口和尚田隧道出口均已施作二衬,柳山隧道、金竹岭隧道的台车已拼装完成,近期开始衬砌。

第11 页共14 页第12 页共14 页第13 页共14 页第14 页共14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