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的神文化

日本的神文化

日本的神文化
日本人信奉神灵,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很多日漫里都有关于神灵的讲述。

比如一部很火的动漫《元气少女缘结神》,女主角奈奈生由于机缘巧合成为了土地神,从此开始了人神的生活。

日本的神文化有很长的历史。

同中国一样,他们也有很多关于神灵的传说。

天狗,是其中最有名的神灵之一。

在动漫《元气少女缘结神》中也有涉及。

在日本文化中,妖怪与神明并没有太大区分。

妖怪本身就是神明被贬到人间的形态,人们在通过巫女净化或是修建神社镇压后仍可以参拜。

天狗与河童、鬼可并称三大最知名的日本妖怪,其中天狗无疑是山林妖怪中最具震慑力的代表。

“天狗”一词来自中国。

《山海经-西山经》有云:“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如文中所述,最初的天狗是可以御凶的吉兽,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

日本最早关于天狗的记载见于《日本书纪》,也是用来比喻彗星和流星。

在日本,天狗因其形貌也被称作天狐,直到平安时代,日本的天狗也还是《山海经》中所述的形象。

中世纪开始,日本的天狗慢慢走上自己的演变之路。

今天我们熟悉的天狗形象已经和其最初的形象相去甚远,一般认为《今昔物语集》中记载的一种能飞天、依附人身,被称作“鹰”的怪物和佛教中一种也被称作“天狗”的鸱形怪物可能是现代天狗的原型。

最初天狗的形
象是鸟喙人身,长着一对羽翼的“乌鸦天狗”形象。

而鸟形天狗最著名的传说就是日本第一大魔王崇德上皇啦,保元之乱中兵败的他在流亡中含恨而死,临终发下毒誓“愿为日本之大魔,为皇戮民,为民弑皇,此国永为乱世”,并咬舌以血写下诅咒经文,其怨灵遂化作金色大鸢身姿的天狗为害人间。

在认为天狗是怨灵作乱的传说中,崇德上皇向来是天狗首领。

而鼻高天狗形象的由来则应归因于佛教、修验道等宗教元素的融入。

镰仓时代,天台宗僧人因其修为高深成为欲超越佛教权威者的众矢之的,当时的《是害坊绘卷》就描绘了天狗挑战天台僧却惨败的故事。

传说当时中国来的天狗曾向日本天狗求助,但日本天狗表现傲慢,而傲慢即为“鼻高”,所以这个故事可说是鼻高天狗由来的源头。

后来又慢慢出现了天狗为修行不够,无法放弃执著、妄念的修验道僧人死后所化的说法。

这些修行者因其佛性免于堕入地狱、饿鬼、阿修罗、畜生四道,但又无道德心故而也无法升入天道,最终被放逐至六道轮回之外的天狗道。

此时关于天狗是怨灵的说法已经势微,而因为修行者通常隐于深山灵峰,天狗的传说中又加入了山岳信仰的元素,天狗的形象也和山神在一定程度上重叠起来。

再加上民众对修行者的敬畏之心,于是天狗们不仅鼻子高,武功也是绝顶。

对于一些离奇事件或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往往算在天狗的头上,于是就有了“神隐”、“天狗倒”、“天狗笑”、“天狗砾”等等传说……在室町末期今天为我们所熟悉的鼻高天狗形象终于确立——红面高鼻,身生双翅,身着修验道行者服,手持金刚杖或太刀、羽毛团扇,脚穿单齿高木屐,随身带着
隐匿身形用的蓑衣,生性傲慢身怀绝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日本素有“八百万神明”之说,虽然实际上的数量可能没有那么多。

“八百万”一词更多所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心理,即神明无处不在。

这些妖怪或是神明大多数与人民的愿望有所联系,也正是因为这些愿望而诞生。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日本神明文化的独特之处,即是由信仰存在而产生神明;而其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则是神明本身存在而产生信仰。

在日本,万物皆可成神,神明是百姓对万物美好祈愿的反映。

一定程度上来说,日本文化中神明的亲民性是最强的,所谓神明,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一定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文化有所影响。

日本是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面积狭小,且天灾频繁。

日本人民时常会有祷告祈福的需要,各地的神社也随之纷纷建立。

通常人们也会在特别的场合参拜神社,例如新年、七五三以及其他节日。

依照传统,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要带去神社祈福。

许多信任也会在神社举行他们的结婚典礼。

据说日本总共有8.2万多个神社,平均每1 500个人就有一座神社。

这还不包括遍布各地的佛寺。

据日本文部省前些年的调查统计,日本信仰各种宗教的人近2.2亿,超过了总人口数,因为日本民众中有不少具有双重或多重的宗教信仰。

依照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

同年日本的人口
总数为118693000人。

在神社进行参拜也很有讲究。

参拜者需举止庄重,如果身体不适,有外伤或哀伤,不适合参拜神社,因为神道教思想认为这些会带来不纯的东西。

参拜者需要在神社入口附近的净身泉水处,拿一个准备好的小水瓢取一些泉水,冲洗双手。

然后用手捧些水,漱口,将漱口水吐到泉池外。

不应直接用杓子将水喝进口腔也不要喝下水。

在祭堂,需要将一枚硬币投入捐赠用的小匣子,深鞠躬两次,击掌两次,再次鞠躬并进行几秒钟的祈祷。

如果有殿堂内设有警钟或者铜锣,祈祷时可以轻轻地敲响,神道教认为,这样可以得到神的注意。

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大致可以概括为:恐惧感和对安定的渴望;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

日本人时常去参拜神明,甚至成为一种习俗。

在日本,母亲教育孩子不能浪费食物时,还总是说“一粒米里有七个神明”等等的话。

日本人向来被认为有物哀的文化心理。

其实,不仅仅是大和民族,任何民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物哀情绪。

物哀开始是指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所提出的文学概念及世界观。

在他的解释中,物哀即“真情流露”,即人心接触外物时心有所动而自然生出的情感。


俗来说,物哀就是“真性情”和“多愁善感”。

物哀这一民族心理,其产生的根因同神社众多的原因基本一致,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主。

匮乏的资源和频发的天灾使日本民众受苦良多,因此日本人以受苦为荣,早期对苦难的认识可能比其他民族更多些。

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苦难意识慢慢融入了文学色彩,并逐渐成为民
族性格,即细腻敏感,遇事首先站在对方的一侧思考。

这或许也是世界公认日本人民具有高素质的原因。

但是,细腻敏感的性格,会放大外部事物所带来的哀愁。

这也是物哀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日本人需要一个外部的发泄及安慰的方式。

从这一方面来说,神明为人所需,因而存在。

可以说,一种神明代表着一种快乐。

而包括日本在内世界上不知存在多少神明,这意味着人类渴望着无所不在的快乐。

当然,这无疑是种美好的愿景。

但是,神明文化所告诉我们的是,尽管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痛苦、哀愁还是会存在,我们也终不会永远快乐幸福。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要接受它,并且怀揣美好怀揣希望,向着更好处进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