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营养及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及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课程编号:31258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指导(自编)实验学时:81 学分:4.5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D)、农学(A)、植保(B)、园艺(C)实验室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实验独立设课。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由原来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农化分析”三门课程的实验课优化组合而成,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两大部分。

并介绍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法,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作物的施肥技术。

土壤分析容有: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制备;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的测定;土壤比重、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剖面性状观察;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土壤有效锌、铜的测定;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植物生长关系分析等。

植物分析容有:植物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植物全钙、镁的测定;植物锌、铜的测定等。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本课程同时作为农学、植保、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肥料的基本知识两大部分。

实验教学主要学习植物营养学研究主要的方法、原理,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硝酸盐测定方法,了解植物营养化学诊断方法。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实验课学习,掌握土壤和植物中各种营养元素分析的原理、方法,掌握土壤、植物营养分析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土壤学知识和植物营养学知识对分析结果加以应用,对土壤肥力、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三、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工作、实验态度、动手能力、理解问题、实验报告质量等方面综合评定,其中,预习报告与课堂提问占20%,实验态度占5%,动手操作占50%,理解问题与实验报告25%。

期末考试成绩=笔试成绩的×40%+操作考试成绩×60%。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电子天平、电热干燥箱、调温调湿箱、植物样品粉碎机、分样筛、精密酸度计、植物样品分解仪、土壤样品分解仪、往复振荡机、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计算机。

五、参考书目:[1] 黄建国. 植物营养学. :中国林业,2003.[2] 陆景陵. 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1994.[3] 羲. 植物营养学原理. :中国农业,1997.[4] 鲍士旦主编.土壤农化分析.:农业, 1999.[5] 鲁如坤主编.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中国农业科技,1999.六、实验项目: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营养学课程是植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土壤与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农业化学实验则是为了应证有关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而设置的,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的有关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室模拟和室分析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对“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试。

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该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基本理论的涵,同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有关现象和作用过程进行定量测试。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优≥85;85>良≥75;75>良≥60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一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一、植株粗灰分的测定(直接灰化法)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植株灰化的条件和判断灰化完全的标准;(2)灼烧的温度必须控制在适宜温度;(3)样品应先炭化,以防灰化时爆燃,引起残灰飞失。

2、实验原理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有机物化分解挥发,剩下的部分即为植株粗灰分。

3. 需用的仪器和试剂仪器:高温电炉、万分之一天平、调温电炉、瓷坩埚。

4. 实验步骤样品预处理:吹干→烘干→粉碎过筛→混匀→装瓶。

测坩埚重:洗净→灼烧→冷却→称重炭化、灰化:称样→炭化→灰化→冷却→称重。

5. 教学方式每个班分成两个小班,每个小班安排一个老师负责讲解、指导,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6. 考核要求(1)能正确判断植株样品是否灰化完全;(2)明确要先碳化的原因。

7. 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写清楚项目测定的目的意义、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二、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⑴实验目的掌握H2SO4—H2O2消化—蒸馏定氮法测定植株全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溶液中残余的H2O2必须分解除去;消化完全标志是溶液无色透明;检查2%硼酸溶液pH值是否变化;蒸馏定氮时注意消化管密封;确保待测液中NH3蒸馏完毕。

2.实验容或原理(不包括硝态氮)植物样品首先经浓硫酸的脱水碳化、氧化等一系列作用后,而未被硫酸破坏和分解的有机物和碳又经过双氧水分解出的新生态氧的强烈氧化作用,从而使有机氮等转化为无机铵盐,消煮液中的铵用半微量蒸馏法定氮,从而计算出植株中氮的含量。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⑴需用的仪器150ml(细口)、250ml三角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定氮仪等⑵需用的试剂浓硫酸、双氧水、2%硼酸溶液、定N指示剂等4.实验步骤称植株样品→加浓硫酸和H2O2消化→容量瓶中定容→准确吸取一定体积待测液用蒸馏法定氮→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

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⑴植株样品的消化过程和消化完全的标志⑵定氮仪的测定原理和使用⑶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⑷标准铵态氮的回收实验⑸硼酸吸收液和氢氧化钠加入量的估算⑹硫酸标准溶液浓度的选择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三、植株全磷含量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⑴实验目的掌握H2SO4—H2O2消化—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植株全磷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待测液制备要求同植株全氮测定;比色时溶液酸度控制在0.50~ 1.10mol·L-12.实验容或原理植物样品经H2SO4—H2O2消煮分解制备待测液方法同“植株全氮”,待测液中正磷酸在酸性条件下能与偏磷酸盐和钼酸盐作用生成黄色的杂聚化合物钒钼酸盐,其黄色深浅与溶液中正磷酸中磷含量在一定浓度围成正相关,通过比色可定量测定磷含量。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⑴需用的仪器150ml细口三角瓶、50ml容量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722或723型分光光度比色计等。

⑵需用的试剂4.实验步骤植物样品消化同“植株全氮”→待测液干过滤→准确吸取一定体积滤液于容量瓶→二硝基酚→10MNaOH调至刚呈黄色→钒钼酸铵试剂→定容→于波长450nm处比色测定→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

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⑴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⑵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⑶磷标准浓度系列溶液的制作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四、植株全钾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⑴实验目的掌握H2SO4—H2O2消化—火焰光度法测定植株全钾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⑵实验要求待测液制备要求同植株全氮测定;标准钾溶液系列中加入与待测液等量的空白溶液。

2.实验容或原理植物样品经H2SO4—H2O2消煮分解制备待测液方法同“植株全氮”,待测液中的钾经稀释后即可于火焰分光光度计上直接测定。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⑴需用的仪器150ml细口三角瓶、50ml容量瓶;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电热板或普通电炉、火焰光度计。

⑵需用的试剂浓硫酸、双氧水、100mg·L-1K标准溶液。

植物样品待测液制备方法同“植株全氮”→待测液干过滤→稀释→火焰光度计上直接测定→结果计算。

5.教学方式实验操作过程分小班进行,即指导学生人数每位教师不得超过16人;学生实验过程是一人一组。

实验前老师先检查学生预习实验容情况,再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或指出操作不当等问题,最后检查每位学生实验过程所得原始数据。

6.考核要求⑴植株样品的消化过程和消化完全的标志⑵火焰光度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⑶待测液定量体积估算⑷钾标准浓度系列溶液的制作和运用7.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写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原始数据记录、结果计算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或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实验二植物的溶液培养和缺素培养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学习植物的溶液培养技术(2)证明氮、磷、钾、钙、镁、铁诸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3)幼苗培养过程中要精心管理,并仔细观察和记录。

2.实验容或原理:采用溶液培养可完全人为地加以控制营养液的成分,从而可观察某元素缺乏所引起的生理病症及其恢复情况。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仪器:烧杯、、搪瓷盘(带盖)、培养缸等试剂:砂酸钾、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硫酸钾等4.实验步骤幼苗培养——配制营养元素贮备液——配制完全营养液和缺素营养液——幼苗定植——培养管理及观察记录讲授本次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

6.考核要求培养幼苗健康,缺素症状明显,观察记录完整。

7.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写清楚项目测定的目的意义、测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骤、观察结果、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