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活实例、生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初步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培养自己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重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

三、学习难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六、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对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

无论是哪种途径,认识的来源都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七、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1: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

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合作探究2:(辨析)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八、同步练习
1.“神舟”五号飞船由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三千多个广家共同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明显的特征(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2、我们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主要的依据是()
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不具有主观因素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④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四川贵阳发生了严重的人畜传染性疾病,造成几十人死亡和重大损失。

为此,卫生部对该病进行了科学研究,证明了是由病死猪身上的链球菌引起的传染,这说明()
①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④人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A.①④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为了控制“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元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 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6、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⑤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⑧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A.①③⑤⑥⑧ B.②④⑤⑦ C.②③⑤⑦ D.①②④⑥⑧
7、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疗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4)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直到终于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

【合作探究2】
(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只要实践才能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主观范畴,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3)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

1—5:CADDB 6:D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