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 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 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 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 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 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 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 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 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
8.8
10.5
8.9
9.6
7.1
8.8
7.8
10.9
7.1
88. 8
5 0
34 .. 513 0.6
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 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 中心的轨道上来。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第一,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集约型经济 增长。
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世界有关国家的比较
15
12.7
农 业
为奠定工业化基础提供资金的“原 始积累”


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工业原料



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的劳动力

支 持
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市场
2、我国农业的现状
( 1 )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 ( 2 )农村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积极性不高 ( 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 5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 的压力越来越大 ( 6 )农村社会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 经营体制的要求 ( 7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越来越适 应不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政策障碍。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
50 40 30 20 10 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工业化率 城镇化率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远意义
(1)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 新的广阔空间。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1、以前的战略目标
(1)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 一届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 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本 标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康 基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 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 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新型工业化:充分运用最新科学
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 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 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工业化。
工业化
信息化
城市化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更加和谐 文化更加繁荣
科教更加进步 民主更加健全
经济更加发展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和归宿点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讨论 中国建立小康社会 的难点
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
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
(单位:亿元)
90000
89404
80000
70000 60000
58478.1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
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 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3)促进服务业(第三产业)全
面发展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包括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活动,具体指运输业、 通信业、仓储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科学、教育、新闻广播、行政、国防、社会事 务、娱乐及个人服务等。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 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低水平
不全面
Hale Waihona Puke 不平衡小康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900美元);基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第二,着重提高大中城市功能,
扩大人口容量。 第三,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四,繁荣城镇经济。 第五,积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
51%、50%
奇缺,仅占全
国的3-8%左
各种有色金属矿 右
藏量占90%
国年 民递 生增 产速 总度 值
0
(1979—1994年的15年间) 19.88%
16.2% 15.78%
东部 中部 西部
(1979—1994 年的15年间)
1 : 0.54 : 0.43
1 : 0.67 : 0.55
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
实质: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 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 料的使用效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
实质: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 经济效益为中心。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历史意义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以及各 部分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从 大的方面来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 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 等诸多方面。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 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 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整 体素质不高。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2000年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抓住时机, 着眼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今后西部开发重点
北部湾沿海地区;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 属基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长江干 流中上游沿海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 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中上游沿海地 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攀 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等。
(2)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
(3)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部、中西部 的自然条件
东部、中西部面 积分别占10.7%、 89.3%
东部、中西 部人口分别 占36.7%、 63.3%
东部、中西部的自然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草原资
源、森林资源、煤炭
资源分别占全国94%、 东部上述资源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8457.9
10000 4517.8 8964.4
0 1980Äê 1985Äê 1990Äê 1995Äê
2000Äê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
(单位:元)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460
0 1980年
我国历年一、二、三产在中所占比例
单位(%)
60
50
40
Ò» ²ú
30
¶þ ²ú
20
Èý ²ú
10
0 1952 1957 1962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Ò» ²ú 50.5 40.3 39.4 35.2 32.4 30.1 28.4 27.1 20.5 20.4 19.1 18.6 17.7 ¶þ ²ú 30.6 20.9 31.3 40.5 45.7 48.5 43.1 41.6 48.8 49.5 50 49.3 49.3 Èý ²ú 28.6 30.1 29.3 24.3 21.9 21.4 28.5 31.3 30.7 30.1 30.9 32.1 33
(2)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作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个目标可 分“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大约再用3个五年计划的 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全面实现 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