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八)_20201210151644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八)_20201210151644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八)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皆就.陈君学(2)咸.竞为善(3)盗者不爱.其死(4)皆亲骖乘适.烈私馆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2)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3、下列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 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B.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C. 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D.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4、王烈“育人为务”的具体做法有二:(用文中语句回答)一是:二是: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烈为父守丧三年为“孝”,遭遇荒年分送粮食于乡亲为“仁”。

B.王烈重视道德教化,讲究教化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C.王烈道德高尚,时人都惧怕不敢闹纠纷打官司。

D.王烈名望极高,淡泊名利,为民避乱世于农耕。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

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余,八窗明净。

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其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对作者“意难绝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是飞泉亭造成的B、峡江寺位于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C、奇树根分而枝合D、飞泉亭特点与作者追求完全相符3、作者在写飞泉亭之前,历数令人神往的九州飞瀑,其用意是4、第五段“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用一“云”字的表达效果是5、概括作者在飞泉亭观瀑的特殊感受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二)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送别杜审言宋之问①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②。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③。

【注释】①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

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公元689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

③《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在丰城,掘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本诗从体裁上判断属于2、以下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卧病人事绝,接军万里行”直起直落,抒写自如。

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为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B.“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

第四句别开生面,实写送别情景,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C.“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D.最后两句作者借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暗指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3、有人赞赏诗歌中的“嗟”字用的极妙,揭示出了诗人复杂的心情,请试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4—8题。

墨翁传高启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

人望见,咸异之。

时磨墨沈②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所制墨,有定直。

酬弗当,辄弗与。

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

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③,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④,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

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⑤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⑥。

”客闻之曰:“隐者也。

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⑦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⑧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遂书以为传。

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释]①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②墨沈:墨汁。

③玄圭:黑色的玉。

④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

典出《战国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

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

’出其璞,视之,乃鼠也。

因谢不取。

”⑤玄:这里指黑玉般的墨。

⑥泚然:冒汗的样子。

⑦弸(pénɡ):充满。

⑧徼(jiào):追求。

4.因为墨翁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售墨原则,所以“酬弗当,辄弗与”,因而“其门落然”。

(用文中词句回答)5.墨翁制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逐利者售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词句回答)6.作者引用墨翁的歌:“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

”是为了表现墨翁□□□□的品质(请填一成语)。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操杵臼”,“龟手黧面”表现了墨翁制墨时“用力甚勤”。

B.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一炉,将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人物形象之中。

C.“他肆之屦恒满”中的“屦”,原指鞋,这里借指店中顾客。

D.墨翁是一位隐士。

名字不为人知,服饰、行为、与常人不同。

8.作者文末说“闻其言足以自警”,道出写作目的。

但有人说,此文与其说是“自警”,不如说是“警世”,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警世”。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寒假文言文每日一练(八)答案一、1、到(跟随)都吝惜到2、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王烈被举为孝廉,朝廷有三个重要部门征召他去做官,但他一处也没有去上任。

3、B C4、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5、C二、1 、开门见山,点题,总领全文2 、D3 、以“九州飞瀑”的“虽欢易别”与飞泉亭形成对比反衬,突出飞泉亭“以人之逸,待水之劳”的特异之处。

4 、“云”是飞瀑形成的水雾,表现了曳杖声由远及近和怀远法师的闲逸风度。

5 、在飞泉亭观瀑,作者感受到“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感受到飞泉亭之奇和自己独特的性灵追求合而为一的愉悦,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译文】王烈元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

拜颍川人陈太丘为老师,并和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

当时颍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跟随陈先生学习,见到王烈素质学业超出常人,非常佩服他的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

王烈因此名闻天下。

道德达到很高境界以后,他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

期间,遇到年成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于是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来救乡亲的性命。

因此本家族的人说他孝敬父亲,乡亲们夸他富有仁爱之心。

(王烈)用读书做学问娱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于是兴办了学校,非常重视教育。

他教育人,完全顺着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受教育者虽然没有明显感觉但潜移默化间修养提高极快,都成为宝贵人才。

他的学生们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不同常人,百姓很容易加以区别。

州县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争先加强道德修养。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

偷牛贼说:“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

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

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

(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的大难。

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

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去对质,(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最后都坦诚相待,不敢让王烈知道他们争讼之事。

当时封国的首领都亲自乘坐车马到王烈的私家住处,就施政的情况征询意见。

王烈被举为孝廉,朝廷有三个重要部门要征召他去作宫,但他一处也没去上任。

赶上董卓发动叛乱,王烈因躲避战祸到了辽东。

(在这里)他亲自下田耕种,编入普通民户,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