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度报道 ppt

深度报道 ppt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一 选题的重要性 1、房产继承案 2、重婚案 3、夫妻在家看黄碟 我们判断和选择是否作为深度报道题材的主要标准是, 在新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读者会不会关注,与读者的关 系大不大,读者是不是爱看,读者能不能受感染,在确 定题材之前,策划者都要置身于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
看到场面难以控制,民警将张某摁倒在床上,然后以妨碍警方执行公务将其带回派出所。警方将从现 场 搜到的3张淫秽光碟,连同电视机、影碟机作为证据带回派出所。 在万花山派出所禁闭室里,记者见到了张某,对于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他有自己的解释:当晚11 点 多,他的房间内突然闯进4名男子,虽然来人穿着警服,但却没有佩戴警号和警帽,所以他并不知道来人 是 民警。看到他们要从碟机中拿光碟,自己一时性急,便操起棍子抡了过去。在争执过程中,他似乎被人 从 后面打了几下,被带回派出所后,他感到肚子非常难受并发生了呕吐。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几位律师,得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是,目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并 没 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夫妻在家中看此类碟片并没有导致传播淫秽物品和借此营利的结果,不能算违法行 为 而另一种观点则为,淫秽光碟本身就是国家明确规定的非法物品,不应流入社会特别是家庭中,所以, 以任 何形式贩卖、传播和观看淫秽物品都是违法行为,即使是夫妻二人在自己家中观看也不例外,公安部 门有权查处和没收该光碟,并视情节轻重对当事人作出批评教育或相应的治安处罚。 那么,夫妻在家中看“黄碟”是否违法?民警到居民家查扣“黄碟”是否应该先办理搜查证等?警 方是否有 权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并处罚?就这些问题,欢迎读者及法律界人士发表看法。电话:029—8429047
二、非事件性新闻选题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 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 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
“网瘾”治疗:门派并起,裸奔五年
在国际医学界对于网瘾并无确切定义,我国政府也未出台任何网瘾戒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前提下,一个全球独有的 利润可能高达百亿的“治疗网瘾”的市场已在中国形成。研究者指出:在这个庞大而乱相迭出、的市场中,其实就两个关 键 词:power和money。 网瘾治疗,一个门派林立的江湖。中药、西药、催眠、针灸、电击、体悟……各个门派各有领军人物,以治疗网瘾为、 共同旗帜,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施展着各自的独门武功。 在色彩斑斓的治疗理念背后,是一个利润高达百亿的市场。在过去的5年里,门派间既有合作,又有攻讦。有不可思 议的奇迹,也有合乎逻辑的死亡。借助“ 网瘾”这个至今缺乏清晰标准的概念,中国形形色色的治疗者们共同创造了几 乎 是全球独有的一个市场,而这个市场没有任何共同恪守的行业规则。 诸如陶宏开、杨永信、陶然等网瘾治疗名人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巨大声名,各个门派又是如何形成崛起,这个巨大但 混乱的市场,正在依照怎样的逻辑运转?
家中看黄碟民警上门查
本报延安讯(记者小斌)8月18日晚,延安万花山派出所民警接到举报说,一居民家 正播放“黄碟”,几 名民警前去调查时,不料双方发生冲突,一名民警手部受伤,当事者也因妨碍公务被带 回派出所接受处理。 昨日上午,延安市公安宝塔分局万花山派出所所长贺宏亮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18日晚11时许, 该派出所接到群众电话举报,称辖区内一居民家中正播放黄色录像。派出所4名民警前 去调查,民警们来 该居民家后窗户外,从窗户看进去发现,房间内的电视机中正在播放淫秽录像。于是 几名民警找借口进 入该居民家中,并径直来到放录像的房间。 民警进门后发现,房间内有张某夫妻二人,此时电视机已关闭。几名民警表明身份 并要求两人拿出 “黄碟”,但该夫妻拒绝警方的要求,拿起床上的碟片砸向民警。民警尚继兵正欲弯腰 取出碟机中的碟片,张 某突然操起身旁一根木棍朝尚继兵头部抡去,尚继兵用手去挡,木棍砸了下来,尚的左 手立刻肿起来。张 某的妻子李某也上前撕扯,一民警的衣服被撕烂,一民警的手被抓破。
二、事实因素:新闻报道选题的标准
新闻价值体系
宣传价值体系
法规价值体系
三、主观因素:新闻报道的主体力量
报道者的认知范围
新闻敏感 工作态度
第三节 选题类型 一、选题类型划分标准
正面选题、 反面选题、中性选题 主体选题、反应选题
二、事件性新闻选题
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 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 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 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 性事件。
“当时没有把这个女孩的行为和网瘾联系起来。”陶宏开摇着他纸 扇,“在去美国之前,我在红安县当过10年中学教师,教育过很多问题 学生,猜想觉得这个迷上网络的孩子和我以前教育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大 的区别。” 陶宏开拨通了武汉晚报编辑部的电话,他说想试一试。那个“绝望 母亲”次日便携女儿来到了陶宏开的家里。这是中国戒网瘾史上的第一 个奇迹:女孩在和陶宏开进行了数小时的面谈后,戒除了网瘾。如果陶 宏开的陈述属实,这甚至是全球的一个奇迹。就在陶宏开取得成功的同 时,荷兰人史密斯与琼斯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欧洲首家(到目前为止, 也是欧洲 惟一一家)网瘾诊治所。新西兰人白川(Trent Bax),已经 研究了网瘾两年时间的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据他介绍,2006年,荷 兰人宣布,他们过去两年里的诊疗失败了。 “荷兰人在黑暗里摸索了两年,他们尝试按照精神疾病来诊疗。”白川说,“但两年后他们发现网瘾不是一种精神疾 病。”陶宏开的奇迹还在于,和荷兰人相比,他并没有任何专业背景。有媒体报道陶曾在美国研究过教育学。但陶宏开坦 率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没有发表过一篇教育学的论文,当时在美国主要是考虑生存了。” 一年之后,让欧洲人傻眼的治疗奇迹,亦出现在了山东临沂。杨永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用电流让暴 躁的少年在一个小时内变成了温顺的绵羊并称其为“杨叔”,这让他成了与陶宏开齐名于网瘾治疗界的专家。 但2004年尚是陶宏开独大的年份。他的奇迹经过武汉以及中央媒体的报道,迅速放大并开启了一个时代。2004年12月 29日,陶宏开成立专门研究戒除网瘾的“华中师范大学数字教育研究中心”,开始接收网瘾少年。 奇迹还在于,林林总总的治疗方式在短时间内被研究出来:2004年11月初,宁波戒毒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国栋宣布发明 了用中药莨菪药治疗网瘾的方法——这种方法以前是被用来戒除毒瘾的。 网瘾是一种毒,杨国栋宣称。 一个月后,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心理医生陶然宣布发明了用西药治疗网瘾的方法。 “网瘾是一种病。”8月29日,陶然在他位于北京军区总医院一栋二层楼的办公室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不可思 议的。”陶宏开自己也承认,“人们甚至连网瘾是什么都还没有搞明白,就开始让青少年服用各种药物。”戒网瘾的神话 所产生的效应甚至影响到新闻界。武汉一家媒体因为持续报道戒网瘾的信息,主持记者获得了全国新闻奖,而负责报道的 中层管理者则被跨级提用。 而白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即使是美国以及欧洲,现在仍然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存在争议。“美国的精神病医生高登博 格最初提出网络成瘾综合征,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就像中国人现在所说的‘恶搞’。” Nhomakorabea 跑马圈地
暴利成了2005年春天最肥沃的春雨。在它的刺激之下,一批网瘾学校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土里钻了出来。 2005年1月,陶宏开成了全国知名的人物。当地媒体甚至会在重要版面刊登他受邀制作的电视节目的预告。在热浪的 裹挟下,人们尽管尚不知道网瘾是什么,但各种诊疗手段,已经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些机构纷纷转型。杨国栋的 宁 波戒毒研究中心此前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吸食鸦片、可卡因的瘾君子。杨永信、陶然以前则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帮助。 但在 2005年春天,新的契机出现了。“当发现孩子沉迷网络之后,父母们甚至比孩子变得更疯狂,为了让孩子回到 自己身边,他们倾家荡产都愿意。”陶宏开说。杭州的一个企业家为了治疗女儿的网瘾,先后花了150万。网络导致的悲 剧不断从媒体上传来,一名17岁的北京少年因迷恋网络无法自拔,为了上网,跑到通州的奶奶家偷钱,最后把奶奶砍死、 把爷爷砍成重伤。 噩耗刺激着父母们防微杜渐,在山东,有父母仅仅因为儿子喜欢看网络小说而将儿子送去“戒网瘾”;另一个母亲 则 因为女儿喜欢用QQ而陪着女儿去戒网瘾学校学习了三个月。 而网瘾少年所占的比例,有人声称是5%,也有人声称是13.5%。“一些人在刻意地制造针对网瘾的恐慌。”全球第 六 届热爱生命奖得主、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周弘回忆那段时期。“一些自己对网络陌生的父母,因为不 安,把正常接触网络的孩子投进了网瘾学校。” 在对中国大陆的网瘾学校调查时,白川曾经尝试用拗口的汉语告诉这些父母,在新西兰,年轻人出现这样的问题不 会被视作不正常。但没有人听他的。父母们对于网络的恐惧迅速造就一个暴利的市场。2005年初,一些网瘾学校的学费 便达到了6000元/月,而到2008年,行情涨到了10000元。通行的疗程是三个月。 在陶宏开看来,暴利成了2005年春天最肥沃的春雨。在它的刺激之下,一批网瘾学校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土里钻了出 来。当时,“头号戒网明星”陶宏开甚至曾被东北一家公司假借当地团委的名义骗去做培训。 2009年8月1日晚,未满16岁的广西学生邓森山被打死在戒除网瘾的“起航拯救训练营”后,媒体调查发现,有相当 一 批类似的“训练营”并无办学资质。 那是一个圈地的时代。圈地的手段是推销各网瘾学校自己独特的“治疗手段”。这意味着,在国际上针对网瘾尚未 定’ 论的前提下,一大批的少年被作为小白鼠,试验着各种戒网技术。 一些人是从对“问题少年”的矫正中转行过来的。2002年到2005年,江西的徐向阳工作室从事的是对于一些早恋的、 喜欢武侠小说等问题少年的教育。2005年之后,加入了网瘾治疗的队伍。他的口号是“一千公里走人生”。他的学校被 称 为行走学校。 杜俊鹏,河北师范大学原动力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师,是徐向阳在北方的呼应者。2005年1月他组织了为期8 天的戒网瘾冬令营,通过远距离徒步跋涉至贫困地区,让网瘾学生找回同伴,宣泄体力,说出心理话或者积怨,懂得珍 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些人迷恋暴力。以惩戒为主要方式的“一把戒尺”派出现在江西,主办者宣称用戒尺调教网瘾患者。这其中最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