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企业提高劳动效率、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和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说,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随意提高劳动定额或压低计件工资单价, 企业员工为完成生产任务不得不超时劳动, 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影响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即不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为适应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制度来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
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就加强我国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定额建议人力资源
我国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现状是全国定额标准化工作虽然有所进展但举步维艰,政府的管理职能不清,行业管理功能不全、用人无标准、劳动无定额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模式亟待需要改变,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了政府和企业工作和生产效率。
1 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劳动定额长期被弱化甚至被忽视,除了体制上、制度上等各种原因之外,主要是经营管理者在认知上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有很多企业效率低下,生产力始终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必须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它是企业兴衰成败关键。
比如说制度管理、理化检测、统计计量、技能培训、信息系统、定额管理(劳动定额、资金定额、材料消化定额)这些都是企业必须完善的基础工作。
而作为定额管理中的劳动定额管理在其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企业人力资源集中管理的体现。
1.2 劳动定额管理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员工,也就是现在说的人力资源,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
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在企业中处于中心、重心和核心的地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项基础工作,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职业技能开发、企业员工绩效管理,这也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工作。
1.3必须需要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双重性,它既对员工能起到提高积极性和效率的作用,同样对企业的管理者也能够有相同的作用。
因此,其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文化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4从生产力角度看:
1.4.1 劳动定额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产品定额的提高率和100%工时定额的降低率成正比(如下图)。
特别是当工时定额的降低率很大时,对产品定额的提高率的影响更大。
1.4.2劳动定额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空间和时间配置、数量与质量配置、总量与结构配置)重要条件,劳动定额管理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并且也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5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劳动定额是调节企业内部员工分配关系的杠杆,是确立员工薪资水平的基本依据。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三十一条对劳动定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 我国劳动定额工作未来的新趋势和特点
2.1我国劳动定额工作未来的新趋势
今后,劳动定额工作将发生一系列新变化,但标准化是其发展的总趋势。
劳动定额标准化是以制定和贯彻劳动定额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
具体地说,劳动定额标准化是在劳动管理的实践中,对劳动定额各个环节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劳动定额标准化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不仅要制定、实施劳动定额标准,随着企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劳动者技能的提高,还需要修订标准,组织新标准的实施,通过标准化的不断深化,力求建立新的秩序和统一。
标准化所要建
立的秩序包括:正常生产秩序和工艺规程:科学合理的作业规范和操作秩序;劳动定额标准制定、贯彻、统计、考核、修订等项工作秩序。
这些秩序的建立必将促进局部与全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之间关系的协调和统一,保证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总之,全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将使劳动定额的法定性、科学性、统一性和先进性得到极大增强,同时也将彻底克服传统劳动定额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使劳动定额工作最终实现六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2.2我国劳动定额工作未来的新特点
为了使劳动定额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必须从管理模式、方法手段上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2.2.1 由传统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管理。
例如劳动定额通用基础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转由行业协会或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承担完成,劳动定额管理的某些职能外化为社会上一些专门机构的职能,将会减轻企业负担和压力。
2.2.2 由过去的超额型转向标准型管理。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都是以标准工时作为考核完成定额完成率的基准,它有三点好处:A.便于采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方法,制定定额;B.一步到位,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节约了人力、物力消耗;C.更便于考核和统计分析。
2.2.3由以前的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管理。
在旧经济体制下,不但企业定额管理缺乏主动性,就是企业的主管部门也缺乏自觉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与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实现根本性转变以后,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效益意识的增强,定额管理不仅变成他们的自觉自愿的行动,政府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由原来被动的制约型管理转变为主动指导和服务型管理。
2.2.4由以往的体力消耗型转变为智力消耗型管理。
以往企业提高劳动定额水平,主要是靠拼体力,增大劳动强度等途径实现的,而现在是要依靠现代化手段与管理技术,采用微机进行辅助管理,拓宽劳动定额工作范围,提倡优化劳动环境,改进操作方法,减轻劳动强度,消除无效劳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生产技术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2.2.5由过去以报酬为中心的局部管理转变为以效率为中心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
所谓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管理是立体的多维的动态管理,全面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从厂长、经理到每个操作者,都纳入效率管理的体系,既要讲求个体效率,也要讲整体效率;全面是指各个职能部门、各类专业管理都应当加强劳动定额工作,从而成为提高效率的分中心;全过程的指从投入到产出、每个生产经营环节都必须重视“双定”工作,无论新投入的新产品,还是原有的老产品,也无论生产第一、二线,还是第三线,效率的原则贯穿始终。
全员是纵向关系,
全面是横向关系,而全过程是纵向与横向的统一.
3 对我国劳动定额管理的建议
2.1加快劳动定额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
建议国务院尽快制定《加强劳动定额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劳动定额工作的领导机构、工作方针, 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规划, 推动劳动定额工作的全面开展。
各地有关部门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也要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制定劳动定额政策。
建议在《工资条例》中应明确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劳动定额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 负责劳动定额的制定和管理工作; 企业应当通过集体协商制定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应当保证90%以上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