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人口及其质量综合评判标准建立的构想赵丙军(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人口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有众多争议和一些盲点.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人口及其质量分级综合判定标准构建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关键词:体育人口,评判标准,体育人口质量,构想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6634(2009)04—0063—04体育人口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体育人口规模、体育人口状况既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又是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人口过程的结果,同时又对当时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和人口过程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掌握的基本人口事实,也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体育人口研究中,关于体育人口的概念、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等问题仍无定论,更无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判定方法.特别是体育人口质量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至今国内亦无一套较为完整的体育人口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政府有关部门从宏观上把握国民体育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人口政策,更好地指导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对体育人口概念梳理的基础上,以体育人口质的规定性为出发点,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人口及其质量综合评判标准构建的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制定体育人口的综合量化判定标准和我国体育人口质量分级标准提供参考.1 国内外体育人口相关研究回眸1.1 体育人口概念的研究体育人口的概念是8O年代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不尽相同.体育人口是指从事业余体育活动的人数(前苏联);[1]日本学者菅原礼认为体育人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体育人口即间接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或称视听体育人口,即阅读、收听、收看体育传播的人;狭义体育人口即直接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是指实际上进行体育锻炼的人;[2]我国学者仇军认为,体育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3]王达明认为,体育人口一般是指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4 张洪潭强调,体育人1:I应当是也只能是通过体育手段来提高或保持体能水平的社会成员;[5] 程红义认为体育人口一般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L6]毛秀珠把有目的性的经常的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量度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称为体育人口i[7]刘德佩说与体育存有某种相亲关系的人群即为体育人口;[8 等等.从上述体育人口概念的表述看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只要是亲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就可能是体育人口,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体育人i:3的实践性特点;(2)认为那些虽不亲身参加体育运动,但关心体育事业发展的人也属于体育人口内涵的一部分,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在强调体育人口实践性特点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体育人口的参与性;(3)只有通过体育手段提高或保持体能水平的人才能称为体育人口,此观点一方面强调了体育人口韵实践性,即通过“体育手段”,同时强调了实践的结果,即“提高或保持体能水平”.综合分析三种观点我们认为,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是突出的重点不同.第三种观点包含了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前两种观点均没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第三种观点除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活动参与的过程性以外,更强调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此外,第二种观点体育人口概念的外延比其他两种都大.1.2 体育人日判定标准的研究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国内外亦不统一.国际上大多以锻炼时间30 min以上,锻炼强度中等以上,锻炼频度每周3次以上作为体育人I=I的判定标准,如美国、加拿大等,但也不完全统一.英国、澳大利亚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是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2O rain以上,每次活动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日本将一年中身体活动1次以上,周身体活动不足2次的人群划为一级体育人口;将周身体活动2次以上的人群划为二级体育人口;将周身体活动2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者称为三级体育人口;把周身体活动2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 rain以上,活动的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的人群叫作四级体育人口;[1o3日本这种把体育人I:1分级的做法是一种进步,它已具有对体育人1:3质量进行评价的意蕴,只是这种评价方法过于呆板.我国学者卢元镇等1987年首次在国内提出了体育人口的计算标准,1996年对其进行了若干修正,并于2001年又提出了新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即必须同时满足:(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为30 rain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3个条件,就可以算一个体育人口.[n 刘德佩先生认为只要符合:(1)大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每天活动一小时;(2)成年人每周锻炼三次,每次不少于30 rain,或每周参加一次旅行、野营、体育比赛;(3)每天坚持做工间操、课问操;(4)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40 min四个条件之一者即为体育人I=1;[12]仇军教授经数学推导分析得出的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2O ra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张洪潭教授则认为,是否属于体育人口不以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频度等指标为参照标准,而是看其是否保持着或提高了体能水平为唯一判据[14];韩丹教授一方面认可张洪潭教授的“体能”观,并进一步提出“同体质测定结合起来,直接用体质测定的指标(综合测定值)代替”n 的观点;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中把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定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O min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Ll ]分析上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可知,存在两种主要论点,一种强调人们锻炼的最终效果,即是否保持着或提高了体能水平;另一种则侧重锻炼的过程状况,即锻炼的时间、频度和强度等.两者相较,各具优缺点,后者符合国际惯例,易于作国际间的横向比较,且操作相对简便,缺点是准确性较差,标准过于死板;前者虽准确性较高,但操作过程费时、费力、费财,测试指标较难确定,且难以排除人体自然生长变化对体能水平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判才更符合体育人口的本质要求.1.3 体育人口质量的研究体育人口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水平或规划社会体育的重要指标,但它本身又是不完整的,因为仅从数量上判断,还不足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我国学者在理论上提出了体育人口质量的问题,认为体育人口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的比例,即实质性体育人口在体育人口中的比例,有组织的体育人口在体育人1:3中的比例,参加正式运动项目的体育人I=1在体育人口中的比例.体育人口质量问题的提出,是我国对世界体育人口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但遗憾是此类研究没有深入进行下去,更没有进一步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口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1.4 体育人口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体育人口类型的探讨是体育人口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体育人口的类别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是否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为标准可分为直接体育人口(实质性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非实质性体育人口);(2)以是否持续参加体育活动为标准可分为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断体育人口;(3)以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可分为主动体育人口和被动体育人口;(4)按性别可分为男性体育人口和女性体育人口;(5)按年龄可分为老年体育人口、中年体育人口、青年体育人口、少年体育人口和幼儿体育人口;(6)按运动项目可分为篮球体育人口、田径体育人口,等等.体育人口类别划分的不一,对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会产生直接和重大影响.目前,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及构成状况是体育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此类研究主要是对全国、某区域或某个城市体育人口的比例(或数量)及其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构成进行的现状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我国体育人口状况,制定体育人口政策等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横向比较,可找出各地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从而激励相关政府部门扎实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区的体育人口比例.但此种研究成果却无对社会个体进行积极、自觉、主动地锻炼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体育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人口的概念、判定标准、分类、数量及其构成等几个方面,但意见不一,从而出现了诸如间接体育人口到底是不是体育人口、每周锻炼两次的人是不是体育人口、每次锻炼20 min者算不算体育人口等众多有争论的议题.出现这些争议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判定标准过于单一和死板,没有从体育人口质的规定性出发,制定一套综合的判定标准.其实这些争议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判定某些人是否属于体育人口的问题,有些已经是涉及体育人口质量的问题了.为此,我们构想制定一套涵概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和体育人口质量分级标准为一体的综合评判标准.2 我国体育人口及其质量综合评判标准建立的构想2.1 指导原则2.1.1 一体化原则.一体化原则是指把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质量分级评价标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即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各指标的内含等级要意涵体育人口质量的层级.例如,假设活动时间指标可分为10 min以下、11~20 rain、21~30 min、31~60 min、61 rain以上等几个等级,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当然不是越长越好,具体标准要通过专家咨询后才能确定),其所获得的分数也越高,其中就蕴含着作为体育人口该人在此指标上的质量层级就越高.2.1.2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体育人口判定标准要涵概能反映体育人口实质的各主要方面,而不仅仅是活动时间、频度、强度或体能水平等几个极为有限的指标.我们初步认为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主要包含健康状况(自评)、体育参与方式(直接、间接)、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度、锻炼意识(主动、被动)、锻炼形式(有无组织、有无指导员等)、锻炼知识(技能、方法)、锻炼后的感受等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指标又可分为由低到高的若干等级.2.1.3 动态性原则.任何标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盲标准、我国的贫困县标准等.体育人口及其质量分级综合评定标准也要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适时地进行必要的调整.,2.1.4 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有两层含义.它一方面体现在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所包含的不同指标的权重值及各指标不同等级的分值上,即要想成为体育人口并提升自己的质量层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某些指标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另一层含义是体育人口质量层级的划分可激发部分人由低层级向高一层级跃迁的动机.2.1.5 简便性原则.简便性原则是指标准的制定在便于大型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更要方便普通民众的自测自评,尽量避免一些必须动用仪器设备才能测评的指标人选.如张洪潭教授所主张的“体能水平”测试,在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面临着被测试者是否配合等问题,其可行性有待商榷.若以“健康状况”自评来替代“体能水平”测试,其可行性则可大大提高.而且“健康状况”比“体能水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更契合体育人口的实际,因为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健康”(此处的健康是医学诊断和自我感知的综合)而不是提高“体能”,换言之,体能好的人不一定健康,健康的__人也不一定就必须体能突出,体能好与健康水平高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某些竞技运动员伤病缠身就是很好的例证.2.1.6 地域性原则.我国地广人多,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且呈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为制定我国统一的体育人口及其质量评定标准带来了困难,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考虑是否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评定标准更为合理,即评定标准的内涵完全相同,不同地域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基础分值及体育人口质量各层级对应分值进行分别设定.2.2 基本构想我国体育人口相关研究争执的焦点集中在体育人口的概念和评判标准上,其中体育人口概念的争论也多涉及到体育人口的评判标准,因此,建立一种综合评判标准就成了体育人I=I研究中一件迫切和必要的事情.体育人口评判标准的“过程论”和“结果论”均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世界上没有无过程的结果,也不存在无结果的过程,过程导致结果,结果反作用于过程,使其作出合理的调适.所以,综合评判标准的建立要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思路是:从体育人口质的规定性出发,预设若干个评价指标,如健康状况(自评)、体育参与方式(直接、间接)、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度、锻炼意识(主动、被动)、锻炼形式(有无组织、有无指导员等)、锻炼知识(技能、方法等)、锻炼后的感受等,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对每个指标根据其对于体育人口的重要程度赋予各自的权重.每个指标的内涵根据其对体育人口质量的重要性分若干等级,各关键点赋予相应的分值,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的分值区间内打分.然后把被调查者在各指标的得分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加和后得到一个最终分值.通过适量样本的抽样调查,参照我国各种锻炼标准的制定方法,确定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基础分值(此分值可作为某地、某一时段内的常模).此分值以下者均为非体育人口,此分值以上者均为体育人口.然后对属于体育人口的人再按相应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初级体育人1=I、三星级体育人口、五星级体育人口等.这样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为被调查地的体育人1=I比例,各等级体育人VI占体育人El的比例即为被调查地的体育人口质量状况.此外,还可进一步建立体育人口及其质量评判标准的回归方程和评分表,以便于民众自测自评.此综合评判标准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当前我国体育人口研究中存在的众多争议,并对民众参与体育锻炼、向高一级体育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功能.3 结语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人口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有众多争议和一些盲点.争议主要集中在体育人口的概念及其评判标准上,而体育人口质量的研究则相对匮乏.本文从体育人口质的规定性出发,对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质量分级综合评价的思路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与同仁共榷.参考文献[13 陈钧.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Eli.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5~7.[23 仇军.中国体育人I:I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结构[刀.中国体育科技,2002,38(8):3~5.[4] 王达明.论我国体育人I=1效量比例落后之症结[J].当代体育,1989,6(5),32~33.[5] 张洪潭.体育人口新论[阳.体育与科学,1999,Z0(4):1~5.[6]程红义.试论我国体育人1:3的发展Eli.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40~43.[7] 陈钧.北京市体育人I:I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5~7.[8] 陈钧.北京市体育人I=1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t5~7.[9]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0]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版)E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陈钧。